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回复: 0

微短剧的崛起与艺术的回归(快人快语)

发表于 2025-4-10 14:43: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微短剧的崛起与艺术的回归(快人快语)
黄昌勇《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0日 第 20 版)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应用使用时长追平即时通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态,微短剧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并引发广泛关注。
  从媒介属性观察,电影、电视剧与微短剧本质上都是影像叙事载体,时长是其主要区别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多集连续剧的总时长远超单部电影,一部多集微短剧,总时长超越传统电影的现象已不鲜见。微短剧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戏剧内核,这是微短剧区别于其他短视频形态的核心要素。
  微短剧成长于数字技术与媒介融合的裂变期,一经起步,就呈现一骑绝尘的发展态势。微短剧的勃兴不仅是艺术形态的革新,更是信息接收与审美范式转型的缩影。从影院到电视再到移动终端,叙事单元持续压缩的趋势,本质上是适应数字移动端载体变化和碎片化传播生态的必然选择。如今,微短剧已突破网络平台界限进入电视端,未来也或将进入电影院。这种媒介壁垒的冲破,既源于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也受市场选择的强力驱动。
  传统影视艺术诞生于工业化时代,其发展遵循一条渐进式道路。电影的发展一直与媒介和技术发展高度关联,高度重视商业性质,被归为大众文化、文化工业,却无损其艺术价值的最终确立。电视剧的发展轨迹亦印证了大众文化与精英艺术并非二元对立。微短剧虽处不同历史语境,但其成长土壤同样包含资本、市场与流行文化要素。历史经验表明,市场化进程与精品化战略可以并行不悖,谁抢先一步按照艺术逻辑布局,谁可能就是最后的赢家。
  中国影视剧能在众多艺术门类中率先突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期推进的市场化改革。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照:艺术形态的发展活力,往往与其市场化程度呈正相关。当下微短剧展现出的强大商业动能,恰是其未来发展的潜在优势。
  当前微短剧受众审美尚处培育阶段,数据显示微短剧用户复看率并不高,折射出“即时消费”的传播特性。创作队伍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行业门槛越来越低,一大批素人创作者走向前台,高等院校有责任加快构建适应数字创作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主题先行、概念化套路等违背创作规律的倾向也较普遍。
  决定艺术形态生命力的,终归是其持久的艺术魅力和回应时代命题的能力。在政策引导与行业自觉的双重驱动下,微短剧必将完成从现象到艺术的蜕变。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剧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