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齐鲁石化实现生产负荷与能量利用最优匹配,项目应用规模逐步扩大
本报通讯员 刘磊 周大庆
4月22日,走进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拔地而起的两台4000立方米球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十多辆专用罐车在CCUS项目二氧化碳充装现场整齐列队,即将满载被捕获的二氧化碳奔赴各地。
“机组运行平稳,目前处于最优状态!”在充装现场不远处,该厂气体联合车间技术组长王佳俊与员工尚志伟正仔细查看装置丙烯制冷机组运行情况,优化调整工艺参数。作为全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自2022年建成投产,已平稳运行三年,累计外送二氧化碳产品超170万吨。这相当于种植1530万棵树的减碳效果,也为全国CCUS产业发展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齐鲁样板”。
如今,项目已构建起车辆与管道协同的高效运输网络,每日车辆运输二氧化碳400吨、管输1400吨。第二化肥厂原料车间主任李炳奉介绍,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装置以装置尾气中的二氧化碳为原料,经过增压、低温液化并提纯后回收,纯度超过99%。曾经的工业废气,正成为解锁低碳转型的“绿色密码”。
CCUS项目从无到有,从最初的设计、建设、投产再到现在平稳运行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齐鲁石化通过加强项目运行管理、深化技术研究、优化工艺流程,让生产负荷与能量利用实现最优匹配,生产成本持续降低,项目应用规模逐步扩大。“与开车之初相比,能耗降低了29%。”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第二化肥厂副经理耿涛说。
“自投产以来,我们通过改造汽轮机气封、干气密封,提升蒸汽品质等一系列措施,累计降本达1400余万元。”王佳俊说。
气体联合车间以降低能耗为抓手,不仅创新开展“小指标劳动竞赛”,鼓励员工自主探索学习,还加强员工业务培训,定期座谈交流,为CCUS产业发展积累经验、做好示范;原料车间则聚焦二氧化碳充装安全,3年来6次细化、修订操作规程,持续完善充装操作流程,并开展管道泄漏事故演练和倒泵操作技术比武,强化全员应急处置能力。截至今年3月底,液态二氧化碳累计充装37476车约95万吨,管输累计77万吨。
在保障装置稳定运行的同时,齐鲁石化也在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重点检查润滑油油温、油压。”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装置前,王佳俊耐心地向新入职员工冯子豪讲解大机组油系统的检查要点,开展实操培训。
“我们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以技术创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而人才队伍的成长,又进一步反哺项目,推动其向更高水平迈进。”第二化肥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李震说。
现在,CCUS项目正充分释放装置产能,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二氧化碳制备生物降解塑料、甲醇等高价值化学品技术应用日趋成熟,二氧化碳制备碳酸钠也已进入方案研讨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