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老记说事
《写作篇》:少用“水词”,多用实词
刘国昌
写稿子讲究多用实词,少用或不用“水词”。然在一些媒体的稿子中用“水词”的不少。这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水词”?
“水词”(也称“海绵词”)指的是那些大而不当、美而不确的通用词。如“大力支持”、“显著提高”、“深入推进”、“长足进展”之类。这些词听起来华丽但不够具体、贴切。
在一些报道中,这类“水词”时有所见:如“今年我们村子的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这个社区工作得到显著提升”“这个小伙子很爱岗敬业”“对此事群众反映强烈”等等。
这些词看上去表达了一个意思,但不确切。
“大力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才能是“大力”?
“显著提升”,什么样的水平,才能是“显著”?
“对此事群众反映强烈”,都是哪些人?多少人以上可称“群众”?
这些词都会让人产生疑问、歧义。如果用实词来替代,那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如“今年我们村子的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写成实词:“新建500个香菇大棚,户均增收1.2万元。”效果就好多了!
“抗洪战士英勇无畏连续战斗”,写成实词:“浸泡发白的双脚在泥浆中连续搬运沙袋8小时。”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到实词给人们带来的是真实、具体、贴切的深刻印象,而“水词”则做不到这一点。
二、如何避免“水词”?
要避免“水词”就要从这两个地方下手:一是努力克服思维惰性,二是培养深入的采访作风。
1.克服思维惰性,强化“炼字炼句”。
稿子中出现“水词”,原因可能很多,但思维惰性是首要一条。有些写作者写稿子时习惯用那些“用惯了”的词,而对其是否确切反映了人或事的真实面貌,则考虑不多甚至不考虑。
古往今来我国历代写作者都注重“炼字炼句”。“炼字炼句”之所以用这个“炼”、而不用这个“练”,就在于“炼字炼句”要像冶炼金属一样进行“熔炼”。要把字、句搞得精确、具体、生动。
鲁迅先生堪称“炼字炼句”的典范。他写孔乙己在酒店买酒:“他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用得精彩,如果用“放下”“付了”,那就意思差远了。
大家所熟悉的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用得很有意境,不仅包含了春风到来的意思,而且画出了“江南岸”的一片春绿。倘若此处用“到”“入”,那就逊色多了。
一位记者写人物,在写人物动作上颇费心思。他先写的是“老张看了小孙一眼”,后觉得这只是一般性表述眼睛的动作,于是在几个词“扫了一眼”“瞪了一眼”“瞥了一眼”之间选择,最后根据文中所述场景用了“扫了一眼”的词,做到了准确、恰当。
以上这些“炼字炼句”的事例说明,写稿子选词用句是马虎不得的,务必要下定决心,肯下苦功夫才行。要天天坚持这样做,才能使自己的文字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2.培养深入的采访作风,坚持“坐得住,观察细”。
克服“水词”与采访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
有些记者写人物就是“精神矍铄”“精明干练”,至于这个人物的具体音容笑貌则写不出来。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在于他们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采访。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说,大家说我写的稿子生动,原因之一是我尽力用准确的词汇记述现场,如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通讯中写吴吉昌拿着“双杆棉”登上讲台的情景:“全场的秩序乱了,坐在前排的拥到他身边去,坐后边的站了起来......”这样写就是具体描绘会场的动态。
穆青老师之所以写得这么具体、生动,来源于他的细致观察。相形之下,我们有些记者采访时观察不细,匆匆一看动笔,也就只好用“惊讶”“震惊”这样的“水词”了。
有鉴于此,作为一名记者要想避免“水词”,就需要在采访时“坐得住,观察细”。在采访现场密切观察所发生的一切;采访人物时注意观察人物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谈吐内容,并迅速将之记录在本。只有这样才能在写稿时用实词准确地表述出来。
小结语
少用“水词”,多用实词,是个文风问题,更是文字功底问题。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读书少,一旦用时就着急了。同样平时不注意文字功夫的打磨,到了写文章时也就勉强凑合用点“水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