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5月23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15:18:21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冬梅

5月21日,中国海油举办“蓝海逐梦六十载决胜上产四千万”品牌开放日活动,对外宣布渤海油田2025年将冲刺上产4000万吨,介绍了渤海油田在增储上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主要业绩。

渤海油田始建于1965年,经过60年勘探开发,现已建成50余个在生产油气田、200余座生产设施,累产原油超6亿吨,是我国目前海上产量最高、规模最大的主力油田。

据了解,渤海油田油气资源丰富,但地质构造复杂,犹如摔碎了、又被踩上几脚的“金盘子”,油藏分布零散,勘探开发难度大。面对勘探难题,中国海油坚持科技创新,在勘探理论和技术方面持续突破,先后提出渤海湾油型盆地大型天然气田勘探理论、渤海浅层大型岩性油藏成藏理论及渤海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带深部油气富集理论等,近几年连续勘探发现垦利6-1、垦利10-2、渤中26-6等多个亿吨级油气田,为油气稳产上产奠定了基础。

作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增长极,海洋能源供给持续增长,2024年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7%、8.7%,海洋原油增量占全国原油增量的近八成。其中,渤海油田2024年油气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原油产量突破3600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近六分之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025年渤海油田油气产量继续保持稳定上升势头,全球最大变质岩潜山油田——渤中26-6油田开发项目(一期)、旅大5-2北油田Ⅱ期开发项目、曹妃甸6-4油田综合调整项目等多个重点产能建设项目顺利投产,一季度油气产量历史性突破1000万吨大关。

在持续推动增储上产的同时,渤海油田还积极通过岸电、伴生气回收利用、CCUS基地建设以及全过程精细化节能等,大力推动绿色油田建设。

日前,渤海油田又一亿吨级油田建设取得关键进展,垦利10-2油田群开发项目(一期)约2万吨的中心处理平台已经建造完工装船,计划于年内投产,将为渤海油田实现油气上产4000万吨注入新动能,进一步提升保障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能源供应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15:18:30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冬梅


5月22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我国首个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投用。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集、提纯、加压至超临界状态,通过一口CCUS井,以初期8吨/小时的速度精准注入地下油藏,既驱动原油增产,又实现二氧化碳封存,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

作为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开发的新兴技术手段,CCUS已成为全球能源行业布局的重要领域。目前全球共有65个CCUS商业化项目,但大都集中在陆上,海上项目屈指可数。

恩平15-1平台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平台,距离深圳西南约200公里,作业水深约90米,所开发油田群高峰日产原油超7500吨。恩平15-1油田为高含二氧化碳油田,若按常规模式开发,二氧化碳将随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不仅对海上平台设施和海底管线造成腐蚀,还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国海油恩平油田作业区总经理万年辉介绍:“该项目的成功投用,实现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装备技术的全链条升级,未来10年将规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后续,随着装备的进一步升级,二氧化碳回注量将提升至17吨/小时,高峰单井增油量达1.5万吨/年,具备更强的增产降碳能力。

“依托测控一体化方案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层注气精细调控系统,项目团队在直径不足20厘米的狭窄井筒空间内实现精准注气,做到‘缺气补注、过量减压’,让二氧化碳‘听从指挥’分别进入各自层位,互不干扰、绝不逃逸。”中国海油恩平区域钻完井项目经理宋玲安介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15:18:44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李喜龙 刘泽宇

当夜幕完全笼罩大地,万籁俱寂之时,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呼和公司包头运营维管段管内的包白线上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为有效提升包白线线路设备质量,降低钢轨病害风险,延长钢轨使用寿命,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呼和公司包头运营维管段工务专业以“精检细修”为原则,精心组织、科学部署,全面开展包白线集中修作业,为铁路运输安全畅通保驾护航。

应力放散作业是此次集中修的重要环节之一。钢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温度变化、列车荷载等因素,内部会产生不均匀的应力,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钢轨断裂、胀轨跑道等严重问题。作业人员手持专业设备,精准测量钢轨的应力状态,通过松开扣件、拉伸钢轨等一系列操作,将钢轨应力均匀分布。他们在深夜的寒风中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都经过反复校准,确保应力放散达到最佳效果,为钢轨的安全运行奠定基础。

深夜23时,打磨机的轰鸣声撕破寂静,作业人员俯身操控着这个重达数百斤的“钢铁巨兽”,沿着钢轨缓缓推进。随着打磨机与钢轨表面剧烈摩擦,一簇簇炽热的火星骤然迸发——它们如同被点燃的金色精灵,在幽蓝的夜色中划出弧形轨迹,有的迸溅到道砟上,有的顺着钢轨垂落,在地面汇成闪烁的“星河”。打磨头每旋转一圈,便有细密的铁屑被高温点燃,在空中形成连绵不断的金色光带。火星迸溅的瞬间,映照着作业人员被汗水浸透的脸庞,他们眯起眼睛,紧盯钢轨表面的细微变化,同时用沾满油污的手套快速调整打磨角度。通过多次精细打磨,钢轨表面更加光滑平整,有效提升了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15:18:57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李喜龙 刘泽宇

当夜幕完全笼罩大地,万籁俱寂之时,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呼和公司包头运营维管段管内的包白线上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为有效提升包白线线路设备质量,降低钢轨病害风险,延长钢轨使用寿命,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呼和公司包头运营维管段工务专业以“精检细修”为原则,精心组织、科学部署,全面开展包白线集中修作业,为铁路运输安全畅通保驾护航。

应力放散作业是此次集中修的重要环节之一。钢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温度变化、列车荷载等因素,内部会产生不均匀的应力,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钢轨断裂、胀轨跑道等严重问题。作业人员手持专业设备,精准测量钢轨的应力状态,通过松开扣件、拉伸钢轨等一系列操作,将钢轨应力均匀分布。他们在深夜的寒风中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都经过反复校准,确保应力放散达到最佳效果,为钢轨的安全运行奠定基础。

深夜23时,打磨机的轰鸣声撕破寂静,作业人员俯身操控着这个重达数百斤的“钢铁巨兽”,沿着钢轨缓缓推进。随着打磨机与钢轨表面剧烈摩擦,一簇簇炽热的火星骤然迸发——它们如同被点燃的金色精灵,在幽蓝的夜色中划出弧形轨迹,有的迸溅到道砟上,有的顺着钢轨垂落,在地面汇成闪烁的“星河”。打磨头每旋转一圈,便有细密的铁屑被高温点燃,在空中形成连绵不断的金色光带。火星迸溅的瞬间,映照着作业人员被汗水浸透的脸庞,他们眯起眼睛,紧盯钢轨表面的细微变化,同时用沾满油污的手套快速调整打磨角度。通过多次精细打磨,钢轨表面更加光滑平整,有效提升了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15:19:12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赵昂 通讯员 刘洋

步入上海临港新片区泥城镇,一座智慧、绿色、高效的现代化医院初具雏形,作为上海市“十四五”战略规划的重大项目,由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的浦东医院临港院区于近日顺利封顶。作为临港新片区备受瞩目的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构建医学创新功能型平台,聚焦患者跨境,实现跨境医疗“上海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为浦东新区全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贡献力量。

作为临港新片区高品质国际化研究型医疗中心,浦东医院临港院区将重点发展妇儿中心、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五官科和康复医学等学科方向,将不仅是一座高效智能的人性化医院,也是一片多层次且生机盎然的“疗愈绿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15:19:31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徐创兵

这里是靠近边境线的地方,蜿蜒横亘着一条西通新疆、北达蒙古,东西走向近千公里的铁路线——临策铁路。

这条连接境外的重要通道、阿拉善盟人眼中的美好“天路”,穿行在荒无人烟的地带。自2009年开通之时起,中铁六局电务人员就默默地守护在这里,维护着这条铁路的安全运营。

水电专业维管

战严寒斗酷暑 书写电务人的忠诚

从乌兰布和、亚马雷克、巴丹吉林三大沙漠通过的临策铁路,全长768公里,沿线80%的地段是极度干旱区和沙漠边缘地带,沙害影响区段达456公里,占线路总长的65%,90%的区段远离公路,近400公里为无人区。这里的夏天,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冬天最低温度常常超过零下40摄氏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形容的就是这里的肆虐狂风。大风一起,伸手不见五指,飞速的流沙眨眼间就淹没了线路。风沙危害成为临策铁路安全运营的最大威胁。

清除沙害

2009年,中铁六局中标临策铁路维管项目,电务公司维管分公司担负起了通信、信号、电力设备的维修与养护任务。“刚到这儿,就被这里的艰苦环境吓住了,沿途全是沙漠戈壁,一眼望过去看不到一点绿色,车站方圆好几十公里看不到人影。”这是分公司临策线图克木庙车间主任王静涛对工作环境的第一印象。

2019年12月4日,内蒙古普降大雪。当人们在欣赏千里冰封、万里飘雪的壮阔美景时,临策电务人员却以雪为令,开启了应急除雪工作。雪不停、人不离,边降边扫、边下边清,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坚守,他们确保了临策铁路安全畅通。

“今天天气特别热,地面烫得能烤熟鸡蛋,由于气温较高,我们的设备几何尺寸会发生变化,大家天窗检修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尤其是道岔处一定要检查仔细,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注意高温防暑。”这是最近的夏季里,额济纳车间信号副主任孙勇在每月一次的“天窗修”出工前对大家的嘱咐。骄阳似火烘烤着干旱的沙漠,汗水从作业人员脸颊滴落在钢轨上瞬间即逝,3个小时的“天窗修”结束,大家的工服被汗水浸湿又晒干,形成了一幅幅盐渍地图。

“这工作苦吗?”面对这个问题,孙勇回答:“只要能及时把隐患排除掉,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不影响行车,这点苦算不了什么!”

来时正值风华正茂,经过十多年的风霜雨雪、烈日酷暑的洗礼,现在个个黝黑发亮,有的已是两鬓斑白。

维管分公司以雪为令,见雪上岗,维护线路设备安全运行,确保列车行车安全。

斗风沙抗洪魔 展现电务人的担当

十余年来,负责维修与养护临策线“三电”的维管分公司平均每年处理故障100多个,故障响应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内,临策线没有出现过一起由于代维设备故障而引发的铁路行车事故,检修质量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对此,中国铁路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团公司给予维管分公司多次表扬。

2021年3月,内蒙古地区遭遇了十年一遇的罕见大风扬沙天气,最高风力10级以上。细沙侵扰了电务设备,特别是积沙严重影响道岔正常转换,直接威胁行车安全。地处沙害最为严重地方的苏宏图车间电务人员闻风而动,车间主任刘德生带领员工乘轨道车巡视检查管内设备,发现沙害立即清除,与风沙比速度、赛时间,顾不得风沙吹打的疼痛。20余名员工奋战5个小时,即时清除了10余处沙害。

2020年8月11日,大雨引发山洪,对管内设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苏宏图车间管段情况较为严重。车间党支部书记杨建康带领8名党员、群众,组成先锋队乘坐轨道车检查管内设备,13时20分发现K392处光电缆被洪水冲出。险情就是命令!车间党支部迅速组织动员,20余名党员、员工投入抢险战斗。他们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一口气奋战十几个小时,一个个成了“泥人”。但看着一道道垒起的防洪堤坝,他们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种斗风沙抗洪魔,冲锋在前、不畏艰险、能征善战、不怕吃苦,全力为临策铁路保驾护航的作风。正是对中铁六电人敢于承担、主动作为,牢记使命与责任最真实的诠释。

传帮带育新人 体现电务人的实干

日常无论走进哪个车间,映入眼帘的都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有的正在练习光缆接续,有的正在围着师傅学习信号设备原理及构造,有的正在废旧变压器旁观察……这是他们工闲之际的项目——业务实操培训。

现场指导

“我们干着精度是毫米级要求的粗活、重活,行车安全由我们来保障,我必须和我的徒弟们一起高质量地完成信号设备的维修与养护。”这是杭锦后旗车间主任刘建军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为了徒弟们迅速成长,动手能力跟上维修需要,让他们有问题首先自己解决,逼着徒弟们想办法,鼓励他们敢想敢做、不怕犯错。刘建军结合人才建设需要,改变以往“一带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思路,稳步构筑了“师从多人,能者居之”的新型人才建设模式,成功培养出多名技术骨干、一批批技术精湛的维管人才。

像刘建军这样的师傅遍布着每一个车间,使整个临策线形成了师傅倾囊相授、徒弟乐学勤思,技术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

引技术破常规 实现电务人的创新

在推动“融合创新”精神与维管工作的深度融合中,维管分公司以“融”促“嵌”,营造了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干事创业氛围,激发出了应势而动的“强劲活力”。

面对临策线铁路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减少人员投入、降低人工成本的迫切需求,维管分公司通过广泛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多轮的研讨论证,最终决定引入无人机技术,利用无人机的便捷性、灵活性、可持续性对铁路沿线设备进行隐患排查。

在特殊地形如河口、山丘、桥梁等地段,无人机的应用降低了人工巡视的难度与成本,实现了对电力设备的高效巡检。通过无人机的视频影像回传,维管人员能够精准定位潜在的隐患,如电杆、铁塔的歪斜、杆头破损、绝缘子损坏等问题,大幅缩短故障判断时间,减少高空作业次数,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此外,无人机的巡检能够对水害、沙害、树害等自然灾害起到预警作用。通过对沿线环境的持续监测,维管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影响电力设施安全的环境变化,有效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对电力设施造成的损害。

维管分公司的这一创新实践,为维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是维管工作的一大亮点,更是维管创新发展的重要起点。

至今,临策维管的岁月长河已悄然流淌至第十五个年头,这不仅是一段时光的记录,更是一代代维管人精神传承的见证。他们将“忠诚、担当、实干、创新”的企业品格,如同信仰般深植于心,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与主线,引领着维管分公司不断向前,铸就辉煌。他们践行着初心使命,像胡杨一般坚韧不拔,在这片广袤的大漠深处,书写着属于中铁六电人的新时代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15:19:43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马建林 马宝青

五月的江南已入初夏,而海拔4484米的昆仑山却迎来立夏最强降雪。

5月21日凌晨,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望昆线路车间管内突遭暴风雪侵袭,能见度不足10米,气温骤降至零下10摄氏度。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20余名职工闻雪而动,在风雪中展开近6小时紧急鏖战,守护“天路”运输生命线畅通无阻。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干线,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常年面临极寒、缺氧、强风等极端环境挑战。

5月21日0时25分许,昆仑山地区气象监测站发布暴雪黄色预警,鹅毛大雪裹挟着7到8 级狂风席卷而来,玉珠峰至秀水河区间部分铁轨积雪厚度迅速超过30厘米,线路正常运行面临严峻考验。

“轨道结冰会导致列车打滑,积雪掩埋道岔将影响行车信号,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该车间主任魏崇德两只手各攥着一部电话焦急的安排着。由党员突击队、青年先锋队组成的抢险分队携带铁锹、扫帚、铁铲、喷灯、除雪机等工具,顶风冒雪奔赴现场。

凌晨3时许,昆仑山上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抢险队员的面罩早已结满冰碴。在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中,职工张延林和同事谢楠将跪趴在道岔区,用铁铲一寸寸清理转辙机关键部位的积雪。“手套浸透雪水就徒手扒,手指冻得没知觉就哈口热气接着干。”作业记录仪里,记录着抢险队员用铁锹、扫帚甚至双手开辟通道的身影。

“每年四五月份,青藏铁路格拉段才进入雪季,我们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养护这条线路。”车间副主任马宝青说。这群平均年龄35岁的“天路卫士”,用“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在生命禁区筑起钢铁防线。

清晨6时,东方既白。近连续6小时奋战,清扫积雪及结冰道岔38组。当满载货物的列车鸣笛驶过望昆站时,满身冰甲的铁路职工在路基旁列队目送,车窗内旅客自发举起的手机闪光灯,在雪原上连成一道星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15:20:53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马建林 马宝青

五月的江南已入初夏,而海拔4484米的昆仑山却迎来立夏最强降雪。

5月21日凌晨,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望昆线路车间管内突遭暴风雪侵袭,能见度不足10米,气温骤降至零下10摄氏度。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20余名职工闻雪而动,在风雪中展开近6小时紧急鏖战,守护“天路”运输生命线畅通无阻。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干线,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常年面临极寒、缺氧、强风等极端环境挑战。

5月21日0时25分许,昆仑山地区气象监测站发布暴雪黄色预警,鹅毛大雪裹挟着7到8 级狂风席卷而来,玉珠峰至秀水河区间部分铁轨积雪厚度迅速超过30厘米,线路正常运行面临严峻考验。

“轨道结冰会导致列车打滑,积雪掩埋道岔将影响行车信号,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该车间主任魏崇德两只手各攥着一部电话焦急的安排着。由党员突击队、青年先锋队组成的抢险分队携带铁锹、扫帚、铁铲、喷灯、除雪机等工具,顶风冒雪奔赴现场。

凌晨3时许,昆仑山上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抢险队员的面罩早已结满冰碴。在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中,职工张延林和同事谢楠将跪趴在道岔区,用铁铲一寸寸清理转辙机关键部位的积雪。“手套浸透雪水就徒手扒,手指冻得没知觉就哈口热气接着干。”作业记录仪里,记录着抢险队员用铁锹、扫帚甚至双手开辟通道的身影。

“每年四五月份,青藏铁路格拉段才进入雪季,我们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养护这条线路。”车间副主任马宝青说。这群平均年龄35岁的“天路卫士”,用“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在生命禁区筑起钢铁防线。

清晨6时,东方既白。近连续6小时奋战,清扫积雪及结冰道岔38组。当满载货物的列车鸣笛驶过望昆站时,满身冰甲的铁路职工在路基旁列队目送,车窗内旅客自发举起的手机闪光灯,在雪原上连成一道星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15:21:06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榆 通讯员 胡义 李何 石玉珠

记者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昆明局”)获悉,5月21日,正在建设的渝昆高铁取得两项重大进展,由中铁十八局承建的连通下穿机场隧道的长水机场站顺利完成明挖区间顶板浇筑、特大桥上部结构施工,为渝昆高铁全线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5月21日,渝昆高铁长水机场站明挖区间顶板浇筑顺利完成,为长水机场站T2航站楼建设以及渝昆高铁后续架梁铺轨工作筑牢了根基。长水机场站明挖区间地处机场改扩建工程核心区域,由于连接着下穿机场跑道的8公里长隧,所以采取明挖建设的方式。在此次浇筑完成后,这个区域上部后续就开始航站楼的建设,将来在这里形成底部为渝昆高铁线路,上部为航站楼、地铁、高速公路联络线等立体交通方式。

渝昆高铁作为云南省内首条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是连接滇、贵、川、渝等省市的重要交通干线,也是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通往东盟的重要通道。全线建成通车后,重庆至昆明的行车时间将大幅压缩,这将对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15:21:26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甘皙 通讯员 汤佳佳 刘家琦

近日,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加达锂矿采矿工业场地人声鼎沸,由中铁一局承建的四川大中赫锂业有限公司(大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加达锂矿项目“嘉达号”TBM(隧道掘进机)宣告始发,标志着矿区勘探开发进入新阶段,为加快项目建设、早日实现锂矿投产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介绍,TBM工法具有掘进速度快、利于环保、综合效益高等优点,可实现传统钻爆法难以实现的复杂地理地貌环境下深埋长隧硐的施工,将极大提升工程本质安全水平,提升成硐质量及开挖进度,助力加达锂矿早日运营投产。

据了解,该项目始发场地海拔高达3550米,是川西地区目前海拔最高的TBM矿山项目。“嘉达号”的顺利始发,标志着项目建设已然驶入快车道,建设团队将严格控制掘进参数,超前进行地质预报,加强施工监控量测和设备维护保养,确保安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