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王彩娜
韩清华 赵阆平 任小君
“今年1到5月,公司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依然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5月23日上午,四川中义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崇清在位于四川阆中市柏垭镇的厂区内介绍道。厂区内橄榄树造型别致,车间宽敞整洁,工人们正忙着灌装橄榄油。
自浙江温岭与四川阆中开展结对帮扶以来,浙江驻阆中工作组秉持“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初心,携手台州成都商会四家会长单位成立四川中义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超1100万元,建成东西部协作油橄榄产业园,将油橄榄打造成为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电商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年创税超300万元,带动周边10余个村、1200余户村民投身该产业,累计为村集体及村民增收超300万元,走出了一条东西部协作“山海共富”之路。
坚持长短效结合 让土地“活”起来
引导企业树立“长短结合”理念,通过引入台州资本、配套帮扶资金、提供技术服务等举措,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实现“荒地”向“宝地”的蜕变。
在长效产业培育方面,从国外百余个油橄榄品种中筛选出阿尔贝吉纳等9个适合四川气候土壤的优质品种,采用“五统一”(土地统一流转、种苗统一提供、栽植统一标准、管护统一技术、经验统一分享)标准,对15万余株油橄榄树进行统一管理,确保橄榄油品质达国际一流水准。
同时,试点“油橄榄长效产业+蔬菜短效产业”套种模式,利用株间空间套种南瓜、辣椒、青菜等作物。2024年种植南瓜1000亩,亩产值2000元左右,增收超200万元。试点以来,带动600余人就地务工,其中93名为特殊困难群众。
组建由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技术人员构成的专家团队,提供“保姆式”技术服务,累计实地会诊30余人次,推动油橄榄年产量突破1100吨。同时,强化党建引领,将党支部建到“田间地头”,选拔镇、村党员干部担任“先锋服务岗”,每月进村入园调解矛盾、宣传政策,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坚持农工旅结合 变“园区”为“景区”
以增产增收为核心,挖掘油橄榄产业多元增收渠道。
在农业园区建设上,将油橄榄产业列为浙川东西部协作重点支持产业,在阆中柏垭、玉台等乡镇建成1个产业园、5个种植园,总种植面积达5200余亩。完善园区道路、水渠、堰塘、蓄水池等,安装智能化滴灌设施1200亩,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新建精深加工车间2座,建筑面积50000余平方米,引进1条意大利贝亚雷斯物理冷榨生产线、4条全自动灌装生产线,修建2个半地下式恒温储油罐。2024年产业园橄榄油产量达140余吨。
以油橄榄产业为基础、油橄榄农耕文化为灵魂,开发文旅产品与服务,打造文旅多元业态。
坚持产学研结合 变“产品”为“精品”
聚焦品质提升、品位升级、品牌打造,打通产业发展“任督二脉”。
坚持联合研发,与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院成立联合技术中心,开发初榨橄榄油、化妆品等20余种现代化产品,创新研发橄榄精油皂、家私护理油等,2024年产值达3600万元。
成功申报“阆中市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围绕油橄榄种植、榨油及相关产品等主题设置课程,构建涵盖自然资源、人文文化、劳动实践等主题的课程体系。
积极参加各类农博会、展销会、推介会,多维度提升产品形象。先后斩获2023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四川省诚信产品”“中国著名品牌”“优质产品金奖”“十佳品牌奖”及中国特色风味标志性产品等殊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