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穿越千年、贯穿全境的浙东运河在这里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为写好“运河+”文章,越城区在生态景观提质、文化传承保护、沿线产业转型等方面蓄势发力。
打造美丽生态保护带 东浦古镇位于浙东运河西段,水域面积占其全境面积的22%,是浙东运河畔的一颗耀眼明珠。 整治古镇黑臭水体、提升滨河空间活力,曾是东浦古镇面对的重要课题。截污,是除“病根”的一剂“良方”。为充分保留老街的韵味,越城区针对古镇路网河网叠合、街沿河走的特点,采用在河底铺设排污管道的方案,将周边居民和商铺排放的污水全部纳入市政管网,避免了对老街风貌的破坏。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水岸环境美化等工程,古镇邻水格局和风貌得到有效提升。随着黄酒经济新业态的引入,现在的东浦古镇,凭借其古朴的水乡面貌、悠久的黄酒文化,成为“老房子、新业态、年轻化”的特色小镇样板。 为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河网水流不畅、水质不佳等问题,越城区积极重塑古城内河,在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的基础上,建设翻水泵站引水活水,实现城中河网水流畅通。针对高温蓝藻水华的问题,越城区在迪荡湖、蜻蜓池、墨池等70余个水体构建“水下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水体生态自我循环、自我平衡。其中,蜻蜓池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首批典型案例。越城区水质环境持续改善,25个县控及以上断面水质Ⅰ—Ⅲ类水比例连续多年稳定保持100%,多次夺得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最高荣誉“大禹鼎”。 筑造璀璨文化传承带 近年来,越城区多措并举,积极做好运河文脉的活态传承和保护利用。建成浙东运河博物馆,立体演绎浙东运河2500多年的发展演变史,全面展示运河沿线厚重的人文历史。 越城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最大保护、最小干预”原则,连续20多年对古城历史街区进行“绣花式”改造。在绍兴古城重点历史街区——仓桥直街,约80%的原住居民得以保留,市政基建工程同步实施,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保障。为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越城区以“保留原住居民,适度商业植入”为原则,引入一批文创品牌、绍兴特色消费品牌入驻老街,为古朴的台门、老街增添时尚感,据统计,改造后的仓桥直街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2万人次。 近年来,越城区充分发挥“生态+文旅”叠加效应,以水为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不断做大运河文旅品牌:雅俗共赏的水乡社戏时常上演,“乘坐乌篷船看社戏”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别开生面的宋韵水上婚礼更成为绍兴古城亮丽的文旅名片,江南水乡的吸引力不断提高。 锻造新质生产力培育带 越城区的城市活力,在产业转型中不断提升。 印染、化工曾是越城区两大支柱产业,面对主导产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和经济效益低等问题,越城区按照“兼并重组、整合集聚、征迁退出、转型发展”的思路,将产值规模达500亿元的47家印染企业、35家化工企业进行跨区整合、转型提升,共计腾出日污水排放指标10.28万吨、能耗指标85.16万吨标准煤,腾退土地1万多亩。 借此契机,企业纷纷淘汰落后设备、提升生产工艺、升级智慧管理,掀起了数字化、智慧化技改热潮。对腾出的空间,越城区积极引入集成电路等产业,实现了由“旧布”换“芯城”的绿色转型,依托该举措,越城区先后获得浙江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督查激励、“浙江制造天工鼎”等。 越城区还以建设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城市为抓手,通过对绿色低碳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等方面提供奖补等措施,鼓励企业自主节能减排。全区也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通过人居环境改造提升、低效工业整治盘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行动,为发展腾出更多有效空间。 近年来,越城区以“焕新一条河、提升一座城”为目标,聚焦沿线生态提质、文化破圈、产业破局,以点及面,探索形成了人水和谐、共生共富的“运河+”发展模式,为运河城市发展提供了“越城范例”。越城区探索浙东运河人水和谐共生建设路径的经验做法入选了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写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