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回复: 0

湖北远安:“唢呐世家”的五代坚守与传承

发表于 2025-6-5 20:02: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初夏时节,在湖北省远安县洋坪镇双路村,42岁的郑红三带着“知音乐队”排练新曲目。郑家五代人坚持传承唢呐艺术,用音符传递人间悲喜,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项传统艺术的魅力。


郑红三(右)与父亲郑志香练习吹唢呐。曾雪彬 摄

  唢呐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拥有独特的气质与音色,广泛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等仪式。2008年,唢呐艺术(远安呜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郑红三出生于一个唢呐世家,他的太爷爷郑文周人称“喇叭先生”,爷爷郑仕祥、父亲郑志香及6个叔伯无一不是唢呐高手。郑红三从10岁起就跟着长辈“走期”(远安方言,意为在外演出)学艺,“我记得最多的一年能接300多场演出,常常连续半个月在外奔波。”

  初中毕业后,郑红三选择外出务工,成了一名流水线工人。“在外打拼的我渐渐明白,外面的世界再大,也没有唢呐声里的根。”2000年,郑红三在父亲的劝说下回到家乡,重新投入唢呐的学习,并系统学习了五线谱、和弦。

  2013年,郑红三将当地几位民间艺人聚到一起,组建了“知音乐队”。他们奔走于县内各镇、村,很快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演奏团队。然而,随着大众娱乐项目日益多元化,乐队的演出机会日渐减少,愿意学习唢呐的人也越来越少。


“知音乐队”参加远安县2025年端午展演活动。周进伟 摄

  为了传承唢呐艺术,郑红三不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他主动引入键盘、架子鼓,让乐队既能演奏传统民乐,也能演绎流行金曲,他还尝试用唢呐吹奏流行歌曲,模仿鸟鸣、马嘶等声音。每次演出结束,他都坚持将收入平均分配,“只有让大家都能靠这门手艺生活,传统民乐才有未来。”

  如今,郑红三年近七旬的父亲郑志香依旧活跃在舞台,18岁的儿子郑学成寒暑假也都会跟着他“走期”。郑红三表示,只要还有人愿意听,他们就会把唢呐一直吹下去,传承好这门传统技艺。(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