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25年高考今已开始,北京市有数万名考生奔赴考场,迎来人生中的一次“大考”。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既为金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教育中心,国家级“高考”会试便在此举行。那古代“高考”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又考核哪些内容?考场设在什么地方?每次录取多少人数?是如何发榜的?今天就说说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古代“高考”每三年一次 因在春季举行而称“春闱”
说到古代的“高考”,其实是一种类比的说法,我们不能完全等同。所谓的古代“高考”,即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谓之“科举”。从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据《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载: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在县府举行,考中者称“生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生员才有资格参加,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于乡试后第二年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当年举行,由皇帝主持,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甲、三甲各若干名,统称“进士”。
会试是国家级“高考”,通常在乡试后的次年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因时值春季,故雅称“春闱”;又因由礼部主持,亦称“礼闱”。“闱”原指考场门禁,后引申为考场。
元明清各朝的考试时间虽然均在春季,但具体日期有所不同。元代于乡试次年的二月初一、初三、初五日进行;明代为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进行;清初沿明制,乾隆十年(1745年)改考期为三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进行。
参加京城会试的各省举人多在几个月前来到北京,并赴礼部“投状”,即呈递文状,也就是递交考生的基本档案(个人信息)。随后暂居京城,进行考前预习。主要是熟读四书五经,掌握八股文的破题、承题、起讲等。还会买些《京华日抄》之类的八股文选本,类似于今天的高考指南、辅导教材,进行自我模拟考试和押题。
历代“高考”内容不同
考题偏重于书写与论述
历代的“高考”制度和学科试卷,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载:唐朝科举考试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科目,进士科考诗赋和时务策,难度最高。宋代有所变革,取消诗赋和帖经,重视经义和策论的考核。明代考试范围涉及经、史、子、集,重点考察儒家经典,分三场进行。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清代考试内容与明代类似,但更强调八股文的写作,考试内容也逐渐扩展至五经之外的经书。
古代“高考”还是对考生书写水平的考核,要求字迹清晰、均匀、严谨、端庄、美观。一份书写整洁、漂亮的试卷,将整体提升考生的成绩。
通过会试,取得“贡士”资格的考生最后参加殿试,也就是由皇帝主持的终极考核。内容涉及治国、礼法、军事、君臣、教化等。明清时为“策问”一道考题,但这一道题有几种提问,考生可自选一个作答。以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殿试“策问”为例,策题中以“制策有曰”“制策又以”等领起的,分别是义理、史传、粮食储备、水旱灾害,即四道“策问”,要求考生结合经史知识回答当前时务问题,形似今天的论文答辩。
明清考试地点设在贡院
进入考场检查极为严格
古代“高考”地点是贡院,又称“考棚”。明清时期北京贡院在东城区,即今天建国门立交桥西北角(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南院所在地)。虽然旧址已无存,尚有贡院东街、贡院西街、贡院头条、贡院二条等地名存在。
据《贡院春秋》载:北京贡院为全国会试和顺天府乡试之所,简称“贡院”,也称“棘院”,因初为荆棘遍置围墙,故名。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建成,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墙垣高耸。其主要建筑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门内正中有“天开文运”牌坊,正中轴线有大门、二门、龙门,亦称“三龙门”,皆附会“鱼跃龙门”之掌故而称。进入龙门后,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上矗立着一座三层建筑——明远楼,其四周是密密麻麻的号舍,每名考生一间号舍,在其中答题。
每次科考时,考生需提前数日到达考试地点,进行身份核实与资格审查。除了核对考生的籍贯、年龄、学籍等基本信息外,还会对其相貌特征进行记录,以防冒名顶替。
考生进入考场时,由监门官进行一番搜身检查,甚至要把鞋子脱下来,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严禁携带任何与考试无关的物品,特别是书籍、笔记、纸条等可能用于作弊之物。
因考试按科目分三场,每场考试的考生从点名入场到交卷出场,一共需要在贡院内呆三天两晚,贡院内仅提供热水,其余所有食品和物品都需要考生自带。所以考生除了带上笔墨纸砚外,还要携带餐具、食品等。
科考成绩没有“分数”之说
录取人数依各省份人口而定
科举考试的题目只提供一个大概的方向,由考生自由发挥,所以没有“标准答案”,成绩的好坏,基本是凭主考官心里的一杆秤来衡量。
考生交卷后,弥封官会将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折叠起来,用弥封纸糊上,并加盖骑缝章礼部大印。而后誉录官用朱砂红笔誉录考生的试卷,誉录完毕后,由读官核对考生卷与誉录卷,确保无误后盖章确认。阅卷官阅览誉录后,在满意的试卷上加盖“取”字,随后送到主考官手中。主考官满意后,在试卷上盖“中”字,表示录取。
因科举考试的评定没有“分数”一说,所以也就没有“录取分数线”,而录取名额“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即根据各省份人口的多少确定,明清时谓之“分省中额”。
清代进士录取人数分三个等次。一甲每科录取3人,包括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人数在17至183人不等,具体录取人数视每科情况而定,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通常在174至360人之间,赐“同进士出身”。每次会试全国的考生约5000-6000人,录取率约3%–5%。
金榜设在长安左门之外
“录取通知”送达十分隆重
古代科举考试得中者谓之“金榜题名”,即张榜公布得中者名单。
明清时在北京举办会试后,一般在三月十五日以前放榜,即张榜公布贡士名单。放榜位置在礼部大堂前,其大致位于今前门(正阳门)东北侧,即东交民巷西口路北。因放榜正值杏花盛开时节,故称之为“杏榜”。
会试揭榜后,于四月在紫禁城太和殿前举行“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取得贡士功名的考生依次参加。这是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级别的考试,分答辩、作文两部分。其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凡考取进士的人都要在殿上传呼姓名,然后把姓名写入“黄榜”,捧出午门,经承天门(今天安门)穿过丁字广场,转出长安左门(今劳动人民文化宫正门前稍东),张挂在临时搭起的“龙棚”内。“棚高丈余,上绘腾龙,下为云海,黄榜依登第名次而悬”。由“状元”率领新进士看榜,随即由顺天府尹给状元插花、披红绸,新状元骑上御赐的高头大马,走过天街,以显示“皇恩浩荡”。参加殿试的进士被接到顺天府衙饮宴祝贺,此番过程被称为“金殿传胪”。
古代也有送达“录取通知书”的环节,且历代及第的录用通知书无论是做工,还是送达,都比现在复杂隆重。
明清科举录取通知书不论中央、地方都称“报帖”,也称“捷报”,俗称“喜报”。各县州府会派遣特定人员向考生家中递送“报帖”。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云:“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而谓之榜帖。”明清时的榜帖规格尺寸更大,以方便送到学子在厅堂“升挂”。明代王锜《寓圃杂记》云:“孟端诸子连中进士为京官,同处一邸,书春题于壁曰:‘四壁金花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朝回’,人多羡之。”
尤其是在京城考取进士功名的,多由州县官员派人以隆重的仪式送达“报帖”。明代王世贞《觚不觚录》便有“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的记载。而送达者多骑上高头大马,高举旌旗,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必须看到,古代的科举考试在人才选拔方面有其局限性,科学性及包容心与当代的高考制度不可同日而语。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