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肖云儒 散文大视角
师陀同志说“散文‘忌散’”很精辟。但另一方面,“散文贵散”。说得确切些,就是“形散神不散”。
神不“散”,中心明确,紧凑集中,不赘述。形散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而言。“煞有介事”的散文不是好散文。
会写散文的人总是在平素的生活和日常的见闻中有所触动,于是随手拈来,生发开去,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信笔所至的叙述上,笔尖饱蘸感情,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激发,时而侃侃议论。
鲁迅先生的散文是这方面最好的典范。他的散文,有的“大题小作”,如《关于女人》,《家庭为中国之基本》,《战略关系》,等等;有的“小题大做”,如《论雷峰塔的倒掉》,《论“她妈的!”》,《从胡须说到牙齿》等等;有的“借题发挥”,如《谈皇帝》,《论照相之类》以及大部分的序跋;有的“无题有感”,如《随感录》,《忽然想到》,《马上日记》,《无花的蔷薇》等等。看起来,没有一篇紧扣题目,就题论题,“散”得很;实际上,是用自己精深的思想红线把生活海洋中的贝壳珠粒,穿缀成闪光的项链。虽然色彩斑驳,但却粒粒如数;虽然运思落笔似不经心,但却字字玑珠,环扣主题;形似“散”,而神实不散。
我觉得这种散与不散相互统一、相映成趣的散文,方是形神兼备的佳作。
(原载《人民日报》1961年5月12日第八版)
作者简介
肖云儒,1940年出生,祖籍四川,生于江西,现定居西安。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陕西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著有系列文集《对视》(五卷),《雩山》(四卷),《云儒文集》(十六卷),以及大量评论集和散文随笔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