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6-9 09:17:06
|
查看全部
李青松散文《丘鹬的故事》赏析
李青松的散文《丘鹬的故事》(点击标题可以阅读原文),刊发于2025年5月10日《人民日报》。这篇文章如同一次心灵的轻语,将读者带入那片充满生机的东北草甸,体验一场关于生命、本能与放手的成长之旅。作者的笔触亲切自然,不带一丝说教意味,却在娓娓道来中,让人对自然生出敬畏,对生命产生共鸣。
李青松先生在《丘鹬的故事》中,以其细腻入微的观察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尤其是在刻画丘鹬这一独特的鸟类时,其笔墨之精到,令人印象深刻。文章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东北的草甸子,一句“我小时候,在草甸里放牛,时不时就惊起它”即刻营造出一种亲切而真实的童年氛围。他对丘鹬外形的描写,更是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其憨态可掬的形象:“体态圆滚滚,肉嘟嘟的。腿短,嘴长且直,头顶及颈项有迷惑其他动物视线的斑纹。眼睛在脑袋上的位置特别靠后,可视范围360度无死角。”这些细节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是作者对丘鹬长期观察的积累,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这只特别的鸟儿。
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丘鹬行为习性的描绘,尤其传神。在描写丘鹬起飞时,“头朝下,振翅突突作响”;落地时,“显得笨拙,就像一块石头从空中掉下来”,这些比喻不仅精准,更带有一丝幽默和童趣,让丘鹬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它那“夸张滑稽地摇摆身体,一纵一纵的,像是地面烫脚”的觅食步态,以及“歪歪斜斜,潦潦草草”的飞行姿态,更是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这些细节都无声地传递着丘鹬的独特与不羁。作者甚至细致到记录丘鹬“摇摆三四下,迈一步;有时摇摆五六下,迈一步;最多的时候摇摆七下”,这种近乎科学的观察精神,却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让读者在感受其“无规则,无定数”的“着急”步调时,不禁莞尔。这种对细节的把握,不仅使丘鹬的形象立体丰满,更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一种自然的灵动与诗意,让读者沉浸其中,仿佛亲临那片广袤的草甸,感受着风的吹拂,听着鸟儿的鸣叫。
《丘鹬的故事》将一个关于生命救赎与放手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令人感动。故事的转折点在于那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我家老牛‘大黄’在草甸子上吃草,没有注意脚下,前蹄不慎踩到了什么东西。扑棱棱——草丛里响起一阵阵拍打翅膀的声音,接着,传来吱吱的哀鸣。”这一幕的描写,充满画面感与张力,瞬间将读者带入紧张的氛围。而紧接着,受伤的母丘鹬为了保护“腹部下面三只刚刚孵化出来的肉嘟嘟的小丘鹬”,“竟然用翅膀护着纹丝不动。它宁可自己的翅膀被踩断,也要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这份无私的母爱,是文章情感的高潮,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令人为之动容。作者没有直接煽情,而是通过丘鹬的行动,展现了生命最原始也最伟大的情感。
面对母丘鹬的离世,作者“一连几天闷闷不乐”,这种真诚的情绪流露,让读者感同身受。而他毅然决然地“决心把那三只小丘鹬养活,每天放学便去挖蚯蚓、捉蝌蚪、拍蚱蜢”,这份责任感与爱心,更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喂养过程中,“它们一听到我放学回来的声音,嘴巴就用力探出透气孔,吱吱吱叫着要食物”的细节,不仅展现了小丘鹬的可爱,也侧面烘托了作者与它们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的叙事线索,从最初对鸟类的好奇,到目睹母爱牺牲的震撼,再到承担起抚育生命的责任,最终学会放手,每一步都伴随着作者的成长与心智的成熟。文章末尾,“我故意不回头,大步向前走。忽然,我听到身后传来突突的翅膀振动的声音。我想笑。但倏忽间,眼眶湿润了”,这一笔是情感的升华,既有释然的欣慰,也有离别的惆怅,将成长的苦涩与甜蜜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感叹生命之奇迹的同时,也为作者这份善良与智慧所折服。
除了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李青松的《丘鹬的故事》更是一篇蕴含着深刻哲思的散文,它通过对丘鹬的观察,引导读者洞察生命深处的本能与对自由的向往。文章最令人深思的片段,莫过于作者对小丘鹬行走方式的发现:“我惊奇地发现,小丘鹬的滑稽步态,以及摇晃几下迈一步的行走方式,根本不是学来的,也不是什么捕猎需要,而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这一发现颠覆了作者原有的认知,也触及了生命最根本的奥秘——本能。他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提出了一个成人也难以完全解释的疑问:“也许,这就是它们的生存智慧。以我的学识,还无法解释此种行走方式的道理,但可以肯定,这样的行走方式绝不是为了搞笑。”这种朴素的追问,反而更显其对生命本质的尊重与思考。
随后,作者对三只小丘鹬不同个性的观察,更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哲思:“一只背部有明显的三道条纹,机警,好斗,经常欺负另外两只。一只爱‘溜边’,不争不抢,一副受气包的样子。一只总爱梳理羽毛,嘴巴不停地敲击,眼睛时不时看看天空。”这些细致的区分,不仅展现了生命的多元性,也为后续“野性”的回归埋下了伏笔。当那只“不安分”的小丘鹬消失,最终被发现“正撅着屁股,用嘴巴从泥地里往外拔一条红色的蚯蚓”时,作者的顿悟如醍醐灌顶:“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或许,野性就是不受控制,自己觅食,自己捕猎,自由自在。”这句话,是全文思想的升华,它不仅仅是对丘鹬本能的理解,更是对生命自由意志的深刻体悟。最终,作者选择放飞它们,“小丘鹬终究属于自然,是该回到自己的世界了”,这不仅是爱的放手,更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从。
作者简介,乌延永安,在各类媒体发表文学评论近30万字,其中中国作家网6万多字。文学作品散见于《山西文学》《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绿风》《万象》等文学期刊,著有小说作品集和诗集。诗歌在《中国作家》杂志获奖,小说、散文、随笔被中国作家网重点推荐,报告文学在国家级媒体获得二等奖,小说在“黄河象杯”全国微型文学大奖赛获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