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 “这些亮晶晶的斑点,可能就是油气储存仓库,这个重要信息可不能错过!”近日,阳国进端坐在实验室显微镜前,在对一盒岩石薄片鉴定复盘时,从中挑出了有油气线索的一块。 阳国进是西北油田实验检测技术中心岩心管理所技术总监,从事岩石薄片观测鉴定工作29年。 观测岩石薄片看似轻松,实则很考验眼力,也特别消磨人的耐性。 那些粘贴在玻璃上的岩石薄片,面积约拇指大小,要在显微镜下放大100倍或者200倍观测。有时,甚至要用紫外光激发,便于观测低含量的沥青分布状况。 用二三十分钟,阳国进就能观测鉴定完一张岩石薄片。要是初学者,往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 一张张岩石薄片观测鉴定完毕后,要形成鉴定报告,作为分析某区块岩石地质成因的依据,也是判断是否有油气运移成藏的一种方法。 今年,西北油田正在高质量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顺北油气田是西北油田上产主阵地。最近,这里的一批岩石薄片送来观测鉴定。 “你看,那根像棉线一样的线条,其实就是地下断裂带,顺北的油气井都是部署在断裂带上的。”阳国进将记者拉到显微镜前,只见刚才那块有亮晶晶斑点的岩石薄片,在紫外光下突然变成了淡蓝色,“断裂带”清晰可见。 可别小觑显微镜下仅棉线粗细的“断裂带”,部署其上的油气井,一天产量能达到几十吨,有的能达几百吨甚至上千吨。 另一个实验室在检测流体包裹体岩石薄片。显微镜下,检测人员对注入氮气的设备持续降温,当像气泡一样游动的流体包裹体凝固时,这一瞬间的温度就是流体包裹体的冰点温度;然后再对氮气进行升温直到气泡消失,这一刻的温度即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为捕捉那一瞬间,3名检测人员眼睛都不敢眨一下,他们分工合作,一人负责盯着显微镜看,一人负责盯着电脑看,一人拿着本子记录。如此专心致志地捕捉冰点温度和均一温度,目的是对油气运移规律提供佐证。 这些岩石薄片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一间约50平方米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专门制片的工作人员陈丽宇。只见她用切割机将岩心切成5毫米的薄片,然后将其粘到玻璃片上,再拿到砂轮上磨制。 砂轮转速调到每分钟500转,速度飞快,看上去让人头晕。陈丽宇小心翼翼地将岩石薄片摁在砂轮上打磨,边磨边撒上金刚砂。 约20分钟后,一张薄如蝉翼的岩石薄片磨好了,厚度仅为A4纸的1/3。 现场,记者也取了一块岩石制作薄片,可即便砂轮转速降到每分钟100转,双手也摁不住岩石薄片,还没磨到1分钟,岩石薄片从手上飞了出去,差点磨到手指。 陈丽宇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每天磨制约30块岩石薄片。 制作岩石薄片的岩石,一部分来自钻井现场,另一部分来自岩心库。 截至目前,始建于1999年的西北油田岩心库,保存有20万盒岩屑和岩心样本,它们取自4500余口井。 总面积1.1万平方米的岩心库,保存着新疆、青海、甘肃、宁夏4个省份7个盆地的岩心样本。钻取时间最早的岩心样本,是1986年取自轮台县的探井。地质年代最古老的岩石样本,取自前震旦纪地层,形成于8亿年前。 西北油田实验检测技术中心岩心库高级工程师唐四城介绍,保存的所有岩心中,除震旦纪地层还未发现油气外,震旦纪以前形成的地层均已发现油气。 “十四五”以来,我国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西北油田岩心库成为专家学者眼中的宝藏。如今,沉睡数亿年的岩石,每天都在与人类“对话”。最近,岩心库迎来一拨又一拨高校师生,他们正从中探寻打开地下油气宝藏的密码。 4月初,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10名师生一直泡在岩心库,他们专注于研究准噶尔盆地岩心,在超深层寻找生烃密码。 “深层、超深层已成为我国油气生产重要增长极,新疆极具潜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健说。 【记者手记】 实验室里书写科研浪漫 站在西北油田实验检测技术中心的显微镜前,记者第一次触摸到时间的另一种刻度,那些被磨成蝉翼般的岩石薄片,藏着数亿年的地球脉动。 20亿年前,塔里木盆地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五彩斑斓,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叶虫、介形虫等古生物。在一块块岩石薄片里,科研工作者沉醉其中,仿若坠入星辰大海。 二三十年的坚守,阳国进早已练就“火眼金睛”,陈丽宇也练出“铁砂神掌”。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用显微镜代替时光机,以金刚砂打磨岁月,在0.03毫米的尺度上,破解着支撑大国能源命脉的密码。这或许就是科技工作者最动人的浪漫——将数亿年的地质史诗,译作油流奔涌的当代进行曲。 岩心库宛如巨型时间胶囊。那些被尘封的岩心、岩屑,在科研工作者手中重获新生。高校师生埋首其间,他们探寻的不只是生烃密码,更是新疆作为“能源战略粮仓”的深层基因。 尚未解锁的岩心里,正孕育着下一个油气大发现,有望掀起下一个勘探开发大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