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会激发好的对白,好的对白也会为好故事增光添彩。
一个作家要想写好一个故事,先得有对形式(事件与角色阵容设计)和对内容(文化/历史/心理等)的把握,形式和内容从底部支持故事,从内往外创作对白。
对白是故事的最后一步。
因此,我们在学习如何设计对白之前,再来回顾一下故事设计的基本元素。
一、诱发事件
诱发事件指的是,某件事的突然发生打破了主角原本平静的生活。
诱发性事件可能来自决定(如她决定辞职,自己开店),或意外(如闪电击中她的店铺使她关门)。
诱发性事件可能将她生活强力带至正面(如她发明了一个卓越的新产品)或负面(如同事偷了她的发明)。
可以是大社会事件(她的企业破产了),也可能是安静的内在事件(如她了解到自己在内心深处恨着目前的职业)。
二、故事价值
诱发性事件的发生彻底地改变了主角人生中摆上台面的价值。
故事价值是一正一负成对出现的,如生/死,勇敢/胆怯,真实/谎言,有意义/无意义,成熟/不成熟,希望/绝望,正义/不义等等。
故事可以容纳多个、多种以及可能混合的价值,但内容会聚焦在一个不可替换的核心价值上。
核心价值不可替代,因为它决定了故事的基本价值。改变核心价值,就改变了故事类型。
场景中的价值可能非常复杂,但每个场景会包含至少一个主角生活中面临危机的故事价值。这个价值不是与核心价值有关,就是与之相合。
场景会对此价值的负荷转变进行戏剧化的展开。
一场戏可能始自其价值的纯粹正面或纯粹负面,甚至混合的反讽意义。经过冲突或信息揭露,开头的价值会发生改变。
它可能相反(正面至负面,负面至正面),强化(正面至双重正面,或负面至双重负面),或减弱(纯粹正面至较弱的正面,纯粹负面至较弱的负面)。
价值改变的确凿时刻即是场景的转折点。所以,故事的事件发生于场景中价值负荷转变的那一刻。
三、欲望的复合维度
诱发性事件会使生活失衡,引起人类恢复平衡的自然欲望。
欲望有五个维度:欲望对象、超意图、动机、场景意图、背景欲望。
1、欲望对象
在诱发性事件后,主角觉得他必须将生活恢复到平衡,于是孕出欲望对象。
例子:工作之羞辱(诱发事件)损毁了主角之名誉,激烈打乱生命之均衡,所以他寻求职场之胜利(欲望对象)以恢复平衡。
2、超意图
超意图指的是主角主动去追求欲望对象。它是主观的,联结了主角的内在感情,是驱动故事发展的内在需要。
比如上面那个例子,超意图可以说:通过公开胜利赢取内在和平。
3、动机
欲望对象就是角色要什么?超意图就是他的潜意识需求是什么?
动机则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一个角色需要某个欲望对象?如果他得到了他想要的,这个成功会真正满足他的需求吗?
当然,有些编剧执迷于动机。有些编剧如莎士比亚,则全然不理。所以,是否深挖动机取决于作者自己,但重要的是编写场景和对白时要了解角色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欲望。
4、场景意图
“场景意图”指的是主角在当下的场景中行动或说话的意图,简单说就是他现在想要的。是他为“超意图”长期努力的其中一步。
其结果是,他采取的行动和他在场景内得到的反应会使他更靠近或远离欲望对象。
如果编剧满足了角色的场景意图,这场戏就停了。
比方在警方侦讯的场景中,A要B别再侦讯他,A的场景意图是:别再侦讯。如果B放弃而离开房间,那么戏就停了。
另一方面,B想要A透露秘密?从B的观点来看,他的场景意图是:发掘秘密。如果A坦承秘密,戏也结束了。
5、背景欲望
我们受到的教育,从小到大在社会中的经历,与身边人的关系等等,这些造就了我们的欲望背景。
角色的背景欲望限制了他的行动选择。
原则上,角色在生命中累积越多正面价值的关系,他的行为越收敛“文明”。相反,一个角色没有退路,他可以为所欲为。
6、对抗力量
角色在追求欲望对象的过程中,会遇到对抗力量,在期望和结果之间裂开一道鸿沟,也许让他离自己的欲望对象更远。
对抗力量主要来自四个冲突层次,其一或全部的负面力量。
①物理冲突。时间、空间、自然力量等环境力量。
②社会冲突。所有政府和法律系统、军队、学校、医院等组织力量。
③个人冲突。朋友、家族、情人等个人关系。
④内在冲突。个人理智、身体、情感之矛盾力量。
四、行动主轴
故事的行动主轴追溯着主角对欲望对象之追求而行。
如同故事有五个主要阶段(诱发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行动主轴亦有五个阶段——欲望、觉察对抗、行动选择、行动/反应、表达。
想象这个故事:你是想进入职业圈的新手编剧。你梦想有一个创作上的胜利可以使你获得完整的平衡:品质卓越的小说、戏剧、影视剧本(欲望对象)。对艺术成功(“超意图”)的渴望驱动着你的写作生涯(行动主轴)。
你坐了下来(场景),尝试写一页对白(行动选择),希望能解锁对角色的深层认知并预见即将发生的故事事件(场景意图)。
但在开始前,你知道有一堆破事会来阻挠你的努力——老妈子会打来电话、婴儿会醒、对失败的恐惧会让你想吐、放弃的念头会时常在你耳边幽微想起(对抗来源)。
在这些困难面前你仍选择不罢休,留在书桌前继续工作(行动选择)。然后一遍遍编写、修改同一个段落(行动)。但每过一遍,对白更加踉踉跄跄、结结巴巴,变得更糟(对抗力量)。你忍不住吐出了一连串脏话,“蠢货……该死……你妈……狗娘养……”(表达)。
然后忽然间,一个新的切入角度无中生有,涌入脑海(反应)。你挥出了对白的重锤,以强大的力量重塑了这个场景(行动)。你放松下来,喃喃自语:“Wow,这可真是太棒了!”(表达)
在推动行动主轴之前,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角色想要什么?什么阻挡他要不到?为达到目的他会选择做什么?
在写作对白之前,我们必须向自己提问并加以解答,以得到欲望、对抗、选择、行动、表达的沿途指引,导向能塑造和转化场景的对白。
五、故事进展
行动主轴的沿线场景灵动地在正面/负面的故事价值间穿梭,随着冲突的进程推动着故事进展。
当角色为欲望对象奋斗,对抗力量随之建立,召唤出他更多的能量,也产生更大的生命危机,要求更强的意志力量,做出更冒险的决定。
最后,主角耗尽所有可能性,只剩下一个行动的时刻将会到来。面对生命中最强大和聚焦的冲突,主角必须选择最后行动,用最后的努力为生活找回均衡。他做了危机决定,选择高潮行动,然后付诸实施。自高潮中,他要么获得了他想要的,要么失败。故事结束。
六、转折点
理想的情况下,每个场景都有转折点。转折点绕着场景改变,由正面到负面或负面到正面的价值危机打转。
转折点沿着行动主轴推动故事进程,直到最后让主角的欲望得到或得不到满足的故事高潮。
转折点只能由两种方式的其一创造:行动或揭露。事件要么被立即直接的行动改变,要么被披露/发现一个秘密/此前未知的事实而改变。
因为对白可以表达行为(“我要永远地离开了”) 和信息(“我是为了钱才和你结婚的”),它可以分别或同时由行动和信息揭露而改变场景的价值负荷。
如果场景没有转折点,如果价值负荷没有在性质或程度上被改变,那么该场景只是一个充满信息泄露的非事件。太多连续的非事件会让故事垮成无聊乏味。
七、场景进展
进展指的是对上一行动和事件的连续加盖。通过对前一场戏中转折点的加盖,场景创造出转折点推进故事线进程。
每个场景都会在内部建立行为节拍,使每个行动/反应比上个节拍更进一步,靠近该场景之转折点。
八、节拍
场景中的一个行动及反应就是一个节拍。
假设A角色辱骂B角色。B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反应,自我调侃或者嘲笑A;或者B其实听不懂英文,对辱骂报以微笑。
A也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应,来向B道歉;或者后悔自己说的话,懊恼却又一言不发。这种行动/反应的即时交换建构出场景。
理想的情况下,每个节拍都加盖于上一节拍并将其导向下一节拍。场景内节拍的连续发生推动对白,使场景节拍逐渐推向或靠近场景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