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1|回复: 0

【美文赏析50】谷万华:进城

发表于 2025-6-12 20:58: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谷万华长篇小说《进城》赏析

生命在城乡褶皱中生根生长
——读谷万华长篇小说《进城》有感

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史回响中,谷万华的长篇小说《进城》以长江中下游农村为画卷,细腻勾勒了农民在时代巨变中进城的命运轨迹。作品以“进城”为叙事主线,既是一部乡土中国的微观史诗,亦是一曲平凡生命的深情赞歌。

一、城乡碰撞中的时代镜像

改革开放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进城机遇。小说《进城》以长江中下游农村为原点,通过陶庄农民陈四六一家三代人的进城轨迹,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史幕布上,绘制出一幅动态的城乡关系图谱。

小说摒弃了简单的城乡对立叙事,转而聚焦于“褶皱”——那些被现代化进程挤压出的生存缝隙。陈四六从水电维修工到城中村店铺老板的身份转变,月儿从电子厂女工到农民工子女艺术班创办者的蜕变,既是个人命运的突围,更是中国农民工群体在制度夹缝中重构生存空间的隐喻。

作者以手术刀般的精准,解剖了“农民工”这一特殊身份的多重困境:他们既是城市建设的“毛细血管”(水电维修、建筑工地),又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人”(讨薪困境、医疗降级)。这种褶皱中的生存智慧,在小说中化作具象的细节。陈四六将故乡土灶台的记忆转化为对城市管道的掌控力,月儿用存折上“蜗牛般上涨”的数字编织希望之网。小说紧扣改革开放的历史脉搏,通过农民从土地走向城市的个体选择,折射出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变迁。

书中农民进城的动机多元。有人为谋生扛起行囊,有人因政策机遇投身商海,亦有人怀抱理想追寻新生活。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城市,为城市的繁荣贡献力量,许许多多的农民进城后在城市里生根、发芽、生长。

二、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译

《进城》以时间为脉络,通过城乡两条线展开故事,讲述了几代人奋斗不息的生命之歌。个人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生命的真谛、奋斗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意义。小说对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呈现,超越了田园牧歌式的怀旧。丹阳河畔的陶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基因库:老父亲守护的稻田与蟹塘,月儿失眠时哼唱的皖北民谣,陈涛戒毒期间反复摩挲的旧渔网,构成了抵抗城市异化的精神堡垒。谷万华创造性地将民俗符号植入都市语境——老槐树的年轮被推土机碾碎时,那些散落的瓦片不仅是陈家人记忆的碎片,更让我感受到传统文明在现代洪流中的阵痛。这种细腻的情感刻画,使读者仿佛亲历城乡变迁的撕裂与重生。谷万华将老槐树、瓦片、窗台茉莉花等民俗符号植入都市语境,以老槐树的消亡象征传统根基的动摇,茉莉花的生存困境隐喻农民工“无根”的身份焦虑。

三、身份炼金术与第三空间

《进城》最深刻的突破,在于解构了“农民工—市民”的二元身份叙事。陈四六一家三代呈现出鲜明的代际光谱:老一辈将城市视为谋生驿站,中年一代在技术认同中寻找立足点(陈四六的水电维修证书),新生代陈涛则通过自考与社区服务重构身份认知。这种渐变在空间叙事中具象化为“第三空间”的建构:城中村的水电维修铺既是生产场所,也是农民工的议事厅;月儿的艺术班在教授绘画技巧的同时,悄然完成城乡文化基因的杂交。正如小说结尾处三代人共赏的跨年烟火——既非乡村爆竹,亦非都市灯光秀,而是混杂着泥土气息与金属质感的新型审美共同体。

四、现实主义与诗性美学的共振

谷万华的写作呈现出独特的“颗粒感现实主义”。月儿清洁工具桶的“乒乒乓乓”交响、陈四六扳手上的油污纹路、讨薪现场颤抖的欠条,这些微观细节堆积出农民工生存的粗粝质感。但作者并未沉溺于苦难叙事,而是以诗性笔触完成美学升维——工地的脚手架被喻为“通向天际的琴弦”,数据光缆与渔网在深沪湾完成时空嫁接,拆迁瓦片在月光下泛起“青铜器般的包浆”。这种现实与诗意的交融,恰如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南音:既是从石头裂缝中涌出的液态黎明,也是物联网时代的文化密码。

五、时代镜鉴与文学使命

在“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进城》提供了珍贵的时代镜鉴。陈涛在戒毒所顿悟“父亲才是城市真正的建筑师”,月儿将尘肺病诊断书篡改为支气管炎……这些黑色幽默的细节,如利刃般剖开社会保障体系的裂缝。当我读到此处,内心被强烈震撼:这不仅是文学叙事,更是对现实制度的尖锐诘问。然而,小说在批判力度上仍留有遗憾,部分政策反思场景稍显说教,未能完全融入人物命运的自然发展。

同时,作品通过陈四六一家“从八平米出租屋到百平住宅”的物质进阶,与三代人精神世界的嬗变,揭示了城镇化进程中常被忽视的真理:真正的“进城”不仅是地理迁徙,更是文化身份的重构与制度壁垒的消融。这种思考,让每个经历过城乡流动的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拼凑出完整的生命图谱。

《进城》以其独特的"褶皱美学",在当代中国城乡叙事谱系中刻下深刻坐标。它不仅延续了《平凡的世界》对农民命运的关注,更通过"第三空间""文化转码"等现代性命题的探索,与格非"江南三部曲"形成精神对话。当陈四六的扳手在管道深处叩响生存的回声,当月儿的画笔画出现代化进程中被折叠的记忆褶皱,这部作品已然超越农民工题材的局限,成为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密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进城,从来不是地理迁徙的完成时,而是文化身份重构的进行时。

作者简介:张实国,文学创作一级,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部分诗歌散见《延河》《黄河文学》《今古传奇》《中国人口报》《人民武警报》等国家、省市报刊。著有诗集《诗韵如歌》《感受四季》,新闻作品集《与新闻结缘》,诗歌合集《十诗人诗选》(2019年卷),散文集《月光洒满故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