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出版日期:2025-06-13 A03版●企业 山西工人报
本报记者米俊茹通讯员王梦娜
6月5日,中铁六局建安公司连云港项目部入口,保安轻轻一扫工人安全帽上的二维码,姓名、工种、班组、进场时间、安全教育情况等信息瞬间弹出,整个过程不到3秒。“以前最怕忘带登记表,现在带着二维码就啥都有了!”来自安徽的电工温超士高兴地说。
这张不到掌心大的 “小纸片”,正悄然改变着300余名劳务人员的日常工作,成为项目部精细化管理的“大功臣”。
半个月前的场景可不是这样,工人们进场时,保安手工登记相关信息,由于效率低下,工地入口处总会排起长队,一天光登记就得耗费一个多小时。
传统的登记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冒名顶替、工种混淆等问题。这些就像一颗颗 “定时炸弹”,威胁着施工现场的安全与管理秩序。
“必须想个办法!”该项目部安质副部长王志扬在笔记本上重重地写下这句话。他连续一周扎根工地,跟着作业人员同起同休,观察登记流程的每一个细节,思谋着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有一天下班的路上,王志扬听到路边摆摊大爷的叫卖声,大爷身边的付款码让他灵光乍现:“既然能扫码付款,为什么不能扫码查信息?”有了这个念头,他激动得顾不上吃饭,立刻拨通项目部商务法务部的电话:“咱们能不能把劳务信息生成二维码,让工人随身携带或粘贴到安全帽上?这样一扫就能查询信息,并上传形成记录资料!”
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兴奋地回应:“好主意!这可比纸质登记方便多了。”
说干就干!王志扬联合多部门开启“攻坚模式”———收集300余人的身份信息、工种、安全教育培训状况等数据,反复核对确保零差错;与技术团队研讨二维码生成方案,测试扫码兼容性;甚至蹲在工地门口,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扫码流程。“王工,我对手机操作功能不熟练,如果扫不了码咋办?”面对工友的担忧,他立刻调整方案,改为微信人工扫码终端。经过半个月的打磨,印有个人专属二维码的小纸片终于“出炉”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二维码管理带来的连锁效应。安全交底记录、入场教育培训资料、人员施工情况等信息全部关联其中,实现了人员从进场到离场的全周期动态管理。在某次的安全检查中,扫码预警一名电工的证件即将过期,分包单位及时联系地方单位进行复审,成功消除了不合格用工的安全风险。
如今,这张凝聚着创新智慧的“小纸片”成了中铁六局建安公司连云港项目部的管理“金名片”,就像一张无形的安全密网,守护着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