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煤海“点金手”郭晓广(图4幅) ◎刘晨 5月21日,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股份十矿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内,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与实时监控画面交织闪烁。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十矿首席技师郭晓广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仔细巡查着井下每个工作面的情况。最后,他的目光停留在己15-17-33190工作面上,神情凝重地对身边的同事说:“近段时间,这个工作面进入回收阶段,必须盯紧些。” 今年45岁的郭晓广,在煤矿一线工作20多年来,凭借着“要么不干,干就干好”的执着态度,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参与、完成的创新成果多达80多项,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从一名普通的检修工逐渐成长为集团首席技能大师,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称号等殊荣。在工友眼中,他不仅是矿山发明家,更是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煤海“点金手”。 2019年3月,十矿承担了河南省首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的建设任务。集团从采煤、机电战线抽调技术骨干组成专班,郭晓广也在其中。刚接到任务时,面对那些从未见过、操作和维护方法一概不熟,又没有经验可借鉴的设备,郭晓广心里也没底。但他没有丝毫退缩,毅然带领技术人员一头扎进现场,开展深入调研、精心组织人员培训、细致进行设备选型和安装调试。 然而,设备刚投入使用不久,割“三角煤”问题便摆在了郭晓广面前。“三角煤”是采煤机滚筒斜切进刀割煤时,在煤墙两帮各留下的三角形区域。以往,采煤机司机和支架工可以配合手动操作设备将其割干净,但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的设备是一键启停的,无法手动操作。郭晓广苦苦思索后提议说:“能不能给设备设定一个路线,让它们沿着路线把‘三角煤’割干净呢?” 为了确定采煤机滚筒割“三角煤”的往返位置,郭晓广每天都下井盯班,全神贯注地一点一点调整支架移动程序和采煤机运行程序。“每次程序调整完后,都要到下一个班才能验证是否可行,一旦发现问题,就得再修改。”郭晓广回忆道。经过4个月的日夜奋战,他成功实施了10多项技术改造,攻克了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设备融合通信及割“三角煤”的工艺难题,创造了3项国内同类装备先进纪录。2019年7月,该工作面顺利投产。负责该采面的综采队人员从原来的160人锐减至59人,人均工效提高了4倍,产量大幅提升,矿井当月就实现了盈利。 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的成功建设,让郭晓广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信心倍增。2020年,十矿要对4个综采工作面的18处道岔进行自动化改造,这个重任便落在负责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的建设和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郭晓广肩上。“当时,常见的改造方案是将道岔改造为自动式气动道岔,采用边置气缸,也就是气缸安装在人行道上,通过连杆与道岔连接。”郭晓广介绍道。 经过多次现场查看,郭晓广发现这种道岔需要占用井下人行道空间,但运输巷道断面较小,部分地段人行道狭窄,根本无法安装边置气缸。怎么办呢?郭晓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把气缸安装在动作装置上方,再一起装在轨道中间,可这样车辆通过时容易损伤气缸;如果把气缸安装在动作装置下方,但这不仅结构复杂、尺寸较大,还不便于日后维护。 郭晓广没有放弃,他翻阅大量资料,走访多位专家,反复进行试验。最终,他通过在巷道底板开孔,将气缸连杆与动作装置固定在一起,制作出中置气缸式道岔动作装置,成功解决了上述问题。随后,他又把手动换向阀升级为电磁阀,并将操作线接入控制系统,实现了道岔的远程自动控制。2021年,“一种中置气缸式矿用道岔动作装置”成功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道岔自动化改造的成功,为十矿的智能化建设又添了一笔。1年后,郭晓广带领技术人员对该矿己15、17-33190工作面实施“5G+智能化”升级改造,建成了集团首个5G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从此,数据实现了高速传输,减少了布线及维护人员数量,增强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幅提高了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的开机率。他们的“5G携手能源企业共同踏上安全高效之旅”创新成果在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赛中荣获一等奖。 在智能化建设的道路上,郭晓广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2023年,他与生产厂家合作,研发出了煤矸分采机。这台机器能够精准地将岩石保护层工作面的优质煤炭单独采出,大大减少了矸石处置投入,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率。该项成果获得集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目前,该装置已在集团多家煤矿单位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