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伙委会到责任田:散发青春与温情的守护力量 ——解读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青年先锋队安全守护黑土地的“青春密码” ◎吴镇鑫 黑土地上的风掠过田垄,卷起阵阵新绿。在绥化这片“北国粮仓” 的沃土上,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天津公司青年先锋队扎根基层,26岁的平均年龄让这支队伍充满朝气。他们守护的8个黑土地保护项目已初显成效:5个项目进入收尾验收阶段,2个项目正在推进侵蚀沟护砌、道路填筑等作业。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这群年轻人用最朴实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守护故事。他们的日常里,藏着怎样的温暖与力量?5月14日,笔者实地探访了这支青年先锋队,解锁黑土地上的青春守护密码。 伙委会里的烟火温情 “老徐,这周菜单里能不能加个锅包肉?” “吴姐,咱们东北酸菜炖粉条必须安排上。” “李哥,这周菜单得给河南兄弟加戏。周日的手擀面咱得用三揉三醒的老方子。” 5月10日(星期六)下午,项目部会议室传出了阵阵笑声。项目员工围坐一圈,人手一本《伙食意见簿》,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下周菜单。项目经理丁柏清敲敲桌子,笑着说道:“都别急,按老规矩来——先夸厨子手艺,再提改进意见。” 每个星期六下午,项目部都会雷打不动召开“伙委会”,大家轮流当“伙食委员”,菜单投票决定、采购公开选拔。 “你们别小看这个事儿,里边学问大着呢!”厨师长徐伟文摸着围裙感慨道。 去年冬天,新来的资料员常昊迪在伙委会上红着脸提意见,他说:“能不能少做点酸菜?我这个南方人实在吃不惯。”没想到第二天食堂就多了一道清炒时蔬,餐桌上还贴着温馨提示卡:今日特供——常昊迪同款家乡味。如今,食堂的菜单就像项目部的人员构成一样丰富多彩:东北乱炖、川味小炒、山西面食、河南胡辣汤……连早餐的豆腐脑都分甜咸两派。 翻开伙委会的记事本,那些用各色笔迹记录的生活片段格外动人:郭川铂感冒那周,厨房连着熬了3天小米粥;冬至那天突然加餐的羊肉汤;还有总会在加班夜归时出现的保温饭盒,掀开盖子,永远冒着热气。最受欢迎的是每周日的“创意面条日”,食堂吴姨变着花样,准备三四种浇头,最近新开发的牛腩炖土豆成了爆款…… “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干活,能吃上口热乎饭,心就暖了。”项目经理丁柏清常说,“胃暖了,心就定了。” 责任田里的成长诗篇 在饭桌上,这支青年先锋队用烟火气凝聚人心;而在工地上,他们用责任与智慧筑牢安全防线,守护黑土。在绵延数十公里的工程战线上,一幅青年人才的成长画卷正随着网格化管理的经纬徐徐展开。面对工程点多、面广、交叉复杂的建设特点,项目部创新实施“青年责任田”制度,将施工范围内涉及的村镇,划分为 8个大的网格单元,让16名青年技术骨干成为各自工区的“安全责任人”。这不仅是一份工作任务的分配,更是一场关于成长与安全守护的温暖接力。“每一寸‘责任田’里,都藏着团队携手共筑安全屏障、并肩奋进的动人故事。”项目经理丁柏清动情地说。 深夜,项目部会议室里总是灯火通明。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照着一张张年轻疲惫却专注的脸庞,键盘敲击声与图纸翻动声交织。技术员刘兴林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看着手中复杂的施工数据,不由紧锁眉头。 “兴林,喝杯茶提提神!”技术总工王凯强端着热气腾腾的杯子走到他身边,安慰道,“咱们一起看看,说不定换个思路就能解决。”话音刚落,其他几个队员也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声中满是鼓励与支持。在这样的氛围里,难题不再是一个人的困境,而成为团队共同攻克的目标。 在涵洞浇筑现场,青年们头戴安全帽,身着反光背心,在振捣声与尘土中默契配合。他们严格检查模板支撑稳固性,反复确认临边防护措施,每一个操作细节都严守安全规范。休息时,大家不仅分享进度、互相调侃,还会交流当天发现的安全隐患与应对经验,笑声驱散疲惫的同时,安全意识也在轻松氛围中不断强化。 田间道路施工攻坚期间,面对个别路段出现“路基软、土质松”的难题,任成林独自研究了几天,却始终找不到完美的解决方案,情绪异常低落。但他深知,安全是工程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侥幸。 “别一个人扛着,咱们开个小会讨论讨论。”项目经理丁柏清看出了任成林的困扰,组织团队为他出谋划策。最终,任成林在团队的帮助下,调整工作思路,将施工工艺与生态保护理念结合,在路槽开挖前先将表层10厘米的腐殖土剥离并集中堆放,为后续路面平整预留宝贵资源,并在路基填筑时采用山皮石与风化砂分层碾压,既保证了路基强度安全,又降低了材料成本。 这样温暖的故事在项目部不断续写。寒夜零下30摄氏度的料场里,技术员张帆裹着军大衣彻夜值守,确保200车山皮石精准落位,期间同事们送来热乎的饭菜和暖贴;路基施工现场,测量员王笑星手持卷尺反复校验,严格控制开挖精度,身边总有伙伴帮他记录数据、递水擦汗;在风化砂填筑区,施工员刘节朋采取“梅花阵”碾压方法,通过交错式碾压使材料密实度显著提高,而这一创新方法的灵感,也来源于团队的头脑风暴。 “真正的成长,是学会用工程的严谨守护土地的温度。工程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更是与这片土地、与这里的人们紧密相连的纽带。”这群青年建设者在施工日志中写道。而他们没有写下的是,这片“责任田”同样也是他们彼此守护、共同成长的家园。 工装包裹的岁月柔情 去年立冬,料场寒风裹挟雪粒。收料员李敬源缩着脖子清点山皮石,冻僵的手指几乎握不住笔。突然,项目经理丁柏清在白毛风中出现,怀里抱着一件崭新的军绿色棉服。丁柏清一边将棉服披在李敬源身上,一边关切地说:“辛苦了!天寒地冻的,要注意保暖啊。”李敬源心头一暖,眼眶不禁湿润了。 这棉服如同一股暖流,不仅温暖了项目部队员们的身体,更温暖了他们的心。风雪依旧肆虐,料场的工作不仅没有停下,反而越战越勇。他们穿着棉衣,熟练地指挥着车辆,核对材料,双手通红却动作精准。“这棉服比女朋友送的羽绒服还暖和。”在回程车上,李敬源搓着通红的脸打趣道。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当首个高温预警发布时,仓库管理员曾庆贺正忙着清点新到的夏季工装。他仔细检查每件衣服的做工,指尖轻轻摩挲着面料,夸赞道:“这料子真不错,又薄又透气。” 技术员张越第一个跑来试穿,他利落地套上新工装,在原地转了个圈,惊喜地说:“嘿,这衣服穿在身上跟没重量似的。”说着还特意跑到太阳底下转了两圈,“风一吹就透,干活再也不怕汗湿后背了。” 从加厚棉服到透气工装,项目部的衣柜里装着四季的温情。这些看似普通的衣服,记录着黑土地上一个个奋斗的晨昏,也温暖着年轻建设者们前行的脚步。就像项目经理丁柏清常说的:“照顾好大家的冷暖,才能守护好这片黑土的温度。” 从伙委会的烟火温情,到责任田的攻坚担当,再到四季工装的暖心守护,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的青年先锋队用行动诠释着黑土守护的“青春密码”——这密码,是团队凝聚的力量,是攻坚克难的智慧,更是与土地共生共荣的初心。未来,他们将继续扎根黑土,让青春在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