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林子外面
醉是侠风骨
倒装,是古诗词创作里一种巧妙的修辞手法,它通过调换句子成分的常规顺序,来达成强化情感、营造意境、平衡韵律等艺术效果。
一、倒装的类型与特征
1. 主谓倒装
• 特征:把谓语放在主语前面,这样能先声夺人,带来强烈的冲击力。
• 示例:杜甫在《秋兴八首》里写“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经倒装后,“香稻”“碧梧”这两个丰美意象被突出,隐喻着昔日长安的繁华景象。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将“多情”前置,把词人自嘲的悲慨之情强化不少。
2. 宾语前置
• 特征:宾语跑到动词前面,这样做能强调宾语的特殊之处或情感焦点。
• 示例:王维《相思》中有“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正常语序是“愿君多采撷此物(红豆)”,倒装后“相思”前置,把红豆和相思情感直接关联,抒情效果更佳。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正常语序为“望西北长安”,把“长安”放前面,凸显词人对故都的深情凝望。
3. 定语后置
• 特征:定语挪到中心词后头,形成“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制造出陌生化的效果。
• 示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开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正常语序是“寒秋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倒装后“寒秋”“橘子洲头”后置,勾勒出时空交错的壮阔画面。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正常语序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白”“明”后置,让“露”与“月”的意象特质更突出,思乡之情也更浓。
4. 状语后置
• 特征:状语挪到谓语后边,构成“动词+状语”的结构,凸显动作的时空背景。
• 示例:柳永《雨霖铃》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正常语序为“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把“冷落清秋节”放后面,把离别之苦置于萧瑟秋景中,悲情更甚。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正常语序是“一夜春风忽如来”,“一夜”后置,强调了雪景突然而至的震撼之感。
二、倒装的核心作用
1. 强化情感表达
• 案例:李清照《声声慢》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这一倒装结构前置,叠词搭配倒装,把词人失国失家后的恍惚、凄凉情绪层层推进,情感如珍珠般密集倾洒而出。
2. 构建独特意境
• 案例: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常语序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倒装后“竹喧”“莲动”先出现,听觉与视觉倒置,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山居幽趣意境。
3. 平衡韵律节奏
• 案例:李商隐《锦瑟》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前置,和下句“一弦一柱”对仗工整,同时“弦”与“年”押韵,语序一调,既平仄协调,又音韵回环。
4. 突出意象焦点
• 案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的“古道西风瘦马”,正常语序为“西风古道,瘦马独行”,把“瘦马”放后面,与前句“断肠人在天涯”呼应,“瘦马”成了视觉焦点,漂泊者的孤寂形象一下就出来了。
三、倒装与常规语序的对比
类型常规语序倒装语序效果差异 主谓倒装鹦鹉啄馀香稻粒香稻啄馀鹦鹉粒从动作到意象→从意象到意象,“香稻”的丰美前置,意象更突出 宾语前置望西北长安西北望长安从动作到对象→从对象到动作,“长安”前置,凝望感更强 定语后置寒秋独立于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橘子洲头从时空到动作→从动作到时空,“寒秋”“橘子洲头”后置,画面感更足 状语后置自古多情伤离别多情自古伤离别从时间到情感→从情感到时间,“冷落清秋节”后置,悲情层层递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