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兵 通讯员 郑库锋 王泽慧
6月13日清晨,在宁夏宁东的戈壁滩上,宁东铁路长城南站的施工现场已是一片忙碌。信号作业队队长刘方涛正带着队员调试光缆信号,十公里之外的中铁电气化局宁东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部驻地内,工程部资料员任文静在成堆的图纸中快速翻找文件,键盘旁摆放着儿子带来的手绘贺卡。这一天,是中铁电气化局宁东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普通的一天,这一年,也是这对夫妻扎根戈壁的第五个年头。
2015年,刘方涛与任文静在宝(成)中铁路的工地上相遇。彼时他是信号作业队的队长,负责所在标段作业队信号专业施工生产、技术管理和人员安排各项工作,每天天一亮他就扑在施工现场;她是刚入职的资料员,负责整理施工日志和设计变更单。“那时候他总说,轨道之下埋着我们的‘爱情电缆’。”任文静翻着泛黄的施工日志笑道。
2023年转战宁东铁路时,两人已结为夫妻。刘方涛担任信号作业队队长,任文静调入项目部工程部,成为全线资料“活地图”,虽然都在宁东镇,但由于工作原因,两人半月在工作不繁忙时才能见一两次面。“信号是铁路的‘眼睛’,资料是工程的‘档案’,我俩一个前线一个后方,谁也离不开谁。”“别人说我们是‘全家总动员’,其实中铁双职工家庭都这样。”刘方涛说。
作为信号专业作业队队长,刘方涛的工作常与极端天气“赛跑”。宁东地区冬季气温经常会达到零下20℃,夏天又会达到30℃以上,尤其是去年暴雪期间室外施工时,作为标段信号作业队长,他在施工方案上细致到每一台信号机、转辙机上都标注清楚谁来负责、谁来防护、谁来施工,安全高效地完成了所分配的任务。
今年5月份,刘方涛参加了公司组织的信号专业技术比武,名列前茅。而在项目部,任文静正经历着更安静的“战场”,宁东铁路全线23个工点的上万份资料需在半年内完成组卷,她常常伏案至深夜,颈椎贴成了每日“标配”。“方涛总笑我‘眼里只有数字’,可他不知道,每次验收通过时,我最先翻到的总是他们信号作业队的报告。”任文静抚着厚厚的档案册,眼角泛起笑意。
从新疆荒漠到宁夏戈壁,十年间两人的足迹串联起中国铁路西进的脉络。这背后,是六个春节的工地团圆饭、两次孩子开学典礼的缺席、数不清的深夜应急抢险。2020年格库铁路通车前夕,夫妻俩难得并肩站在火车旁合影,那时候他俩一个在若羌,一个在库尔勒,一年里难得见到几回,刘方涛给任文静买了一束鲜花。任文静指着远方初升的朝阳说:“等儿子长大了,咱们带他坐这趟车,告诉他哪里埋着爸爸的‘信号兵’,哪里藏着妈妈的‘资料库’。”
不远处,第一列试运行列车正呼啸而来,车窗反射的阳光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两条永远并行的钢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