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回复: 0

收集种子,也收集未来

发表于 2025-6-17 14:32: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收集种子,也收集未来(中国道路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⑨)
钟 鑫《人民日报》(2025年06月17日 第 09 版)

  种子真是奇妙的存在。百米巨树的种子,可能只有一粒芝麻大小;马达加斯加旅人蕉的种子,通体的蓝能吸引狐猴,让它们取食依附的昆虫,搬“救兵”来自救;龙脑香科巨树的种子形如竹蜻蜓,可以飘到远处,避免跟母树竞争光照雨水,还能防止重力摔伤……一年中,我差不多有1/3的时间都在野外,进行种质资源的采集。有时回到一个地方,看到上次发现的植物依旧果实累累,就会特别开心。
  收集种质就是采集种子吗?没这么简单。西藏波密县易贡乡有一棵藏南柏木,是目前已知的亚洲第一高树,从树干基部到还活着的树梢高度超百米。在对它的联合科考中,我负责种质资源考察和采集,了解上面的附生植物。首先爬到树顶,然后顺着绳子向下降,大约每隔5米采集一次叶片、球果和附生植物,编号、贴上标签、收入腰间的便携小布包……在树梢,能看到密集生长的石豆兰,悬挂着如胡须一样的二级保护植物网络马尾杉,极度耐旱的景天科石莲属多肉植物;在巨树基部,可以看到耐荫的蕨类和苔藓、攀爬的藤本植物。树顶和树底有天壤之别,附生植物差异巨大。收集种质并非仅关注一粒种子,目光所及的是庞大的生态系统。
  为什么要把种子从野外带回来?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破坏及人类活动带来威胁,自然保护区无法覆盖所有物种……种子们需要“栖息地”。从亚洲第一高树带回的种子栖息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已“长”出了500多棵小苗。我们完成了离体培养技术研发,未来还会做更多迁地保育观察。这意味着它们能够在更适宜的环境中扩繁,长大后再次自然繁殖并结果,形成可以迁地繁殖的种群,得以生生不息。对于因生境变化而濒临灭绝的植物来讲,种质资源库犹如“方舟”。在低温冷库里,种子能够“沉睡”上百年,也可被随时“唤醒”。对其DNA材料进行保存、研究,可以为物种“回归”自然做准备。这些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种子。植物是维持地球环境稳定最重要的一环,保护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也是在保护我们的家园。
  对种质资源的研究,为植物解锁了新土壤。不仅“入地”,也已“上天”,把种子送往太空,充分利用空间环境微重力、高真空和太空辐射等诱变因素,能够为植物育种提供更大的空间。比如搭乘实践十九号卫星转了一大圈的丹参种子,有一些发生了有利的突变,可能会成为药用价值更高的新品种,提供人与植物携手发展的新机遇。但育种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涓滴汇海的积累与耐心。目前,辰山植物园已经收集保存了3000多份符合标准的植物种子,超过7000万粒饱满种子。这些只是“沧海一粟”。地球上究竟生存着多少种植物?多少物种在演化过程中灭绝?没有人能给出确定数字,但每一个物种都蕴藏着未知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指向可持续的发展、可期待的未来。
  小小一粒种子,能“长”出什么?参天巨树、成熟果实、蓊郁林海……对于人与自然而言,则是生命共同体。以科学的手段进行种质资源研究,对种子进行保护、利用,在为植物谋生存的同时,也为人类谋发展、谋未来,这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一个剪影。种质资源的收集与研究,是战略需求、时代使命。行走野外、采集种质、收集未来,我们的事业才刚刚开始,我们的脚步会坚定向前。
  (作者为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馆员、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负责人,本报记者曹玲娟采访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