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6月18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2025-6-18 14:51:56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许豹 黄子珅

6月13日,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武汉双柳长江大桥项目主跨首片钢箱梁成功吊装,标志着大桥进入上部结构施工新阶段。

新港高速公路武汉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G9906武汉都市圈环线重要组成部分,路线全长35.04公里,其中跨江主桥主跨1430米,宽50.5米,设计时速120公里,采用双向8车道标准建设,是目前长江上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也是武汉“东大门”第一桥。

双柳长江大桥主跨共设有90个梁段,此次吊装的首片钢箱梁位于跨中,长13米,宽50.5米,梁高4米,重约298.6吨。为保障大型吊装作业的施工安全,项目部超前谋划,拟出关键工序控制清单,根据梁段体积大、横向截面宽的特点,对缆载吊机进行了设计改进,并全过程跟踪缆载吊机的制作和安装,确保其符合施工要求。

“在箱梁吊装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数字孪生系统,来实时监测缆载吊机的应力、变形和吊装姿态,并对风速、风向等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梁段吊装精度控制在毫米级。”中交二航局双柳长江大桥项目负责人付望林表示。

双柳长江大桥建成后,武汉新洲到鄂州的行车时间将由1个半小时缩短为5分钟,有利于加快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同时,项目将打通阳逻国际港到鄂州花湖机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光谷的快速通道,完善和提升物流枢纽功能,促进“光谷”“星谷”联动融合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8 14:52:11 | 查看全部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新华社记者韩佳诺

在疾驰的“复兴号”列车背后,有一群为高铁打造“心脏”和“大脑”的人。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冯江华,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入职中车株洲所36年来,他从一名普通工程师成长为我国高铁牵引系统研发的领军者,主导了从“中华之星”“和谐号”到“复兴号”的牵引技术迭代,让中国高铁从“跟跑”到“领跑”,最终站在世界高铁技术的巅峰。

探索与追赶:助力我国首列高速列车问世

1989年,冯江华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进入中车株洲所。彼时,中国铁路技术仍处于“绿皮车时代”,高速列车对中国而言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20世纪90年代,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按下了“启动键”。

1997年开始,国家部委立项支持高速列车自主研制。“中华之星”的研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我国首列自主设计的高速列车。

冯江华参与“中华之星”项目研发,并担任牵引控制技术课题负责人。他回忆:“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高速列车,甚至连高速列车所需的很多核心技术,例如异步交流传动技术等,还是空白。”

冯江华组建了国内最早的电力牵引高性能交流传动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团队,夜以继日开展试验研究,无数次失败后,最终成功打造中国第一代交流牵引与控制系统平台,支撑“中华之星”高速列车创造了当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321.5公里/小时。

这些自主研制的高速列车及关键技术,为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我国铁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亟需高质量高速列车。

由此,国家实施了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国产化的发展策略,但牵引与控制等核心技术仍被“卡脖子”。

对此,冯江华与团队基于“中华之星”技术积累,积极开展自主关键技术研究,先后攻克了电机高性能控制、无二次滤波拓扑脉动抑制控制、列车网络控制等业界难题,打破国外封锁,实现我国高铁自主动力技术的从无到有,让“和谐号”高速列车装上“中国心”。

创新超越: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2012年,原铁道部启动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研制。冯江华受命主持研发“复兴号”牵引与控制系统。

以时速350公里世界最高商业运营速度运行,国际上没有先例。

为此,冯江华带领团队奔赴路局、动车段调研,跟车添乘、测量,采集列车复杂、多变的运行工况数据,分析、解决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

2017年6月26日,两列“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在全球高铁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

为适应铁路运输新需求、持续提升国际话语权,2021年国家又启动CR450科技创新工程,提出更高速、更安全、更环保、更节能、更智能、更自主、更可持续、系统更优8个“更”的顶层要求。

这些硬指标,决定了CR450动车组必须拥有一颗更强劲还更省电的“心脏”。

冯江华及其团队研制的永磁牵引技术,成为破题关键。具有前瞻性的是,这项前沿核心技术,冯江华早在2003年就已开始布局,并组建国内第一支永磁牵引系统研发团队。

当时,大功率永磁牵引技术属于前瞻性核心技术,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经历一系列艰难的技术攻关后,2006年,冯江华及其团队设计出电动汽车用永磁电机;2011年,实现永磁牵引系统在地铁上首次应用,填补了国内轨道交通永磁牵引系统的空白。

2015年,时速350公里永磁高铁开始装车考核,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高铁永磁牵引系统技术的国家,这一成果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多年的埋头攻关,成就了我国在高铁领域的技术新飞跃。

2023年6月28日,福建湄洲湾跨海大桥上,两列搭载永磁动力的综合检测试验列车风驰电掣般交会而过,创造了双向正线交会试验时速891公里世界纪录。

2024年12月,时速400公里CR450动车组样车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高铁科技实现了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持续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总师蓝图:中国交通装备始终屹立世界之巅

“总师的眼睛要盯着十年后的中国。”在冯江华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中国高铁网络图。他常说:“搞技术不能只看眼前,要看到十年后的需求。”

如今,他正带领团队攻关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技术,并探索人工智能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未来的高铁不仅要跑得更快,还要更智能、更绿色。”他说。

从青涩学子到大国总师,冯江华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他常说:“个人的成长若能与国家战略同频,便是极大的幸运。”

如今,中国高铁已奔驰在世界多地,而冯江华依然带领团队在创新的“无人区”探索。他说:“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交通装备始终站在世界最前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8 14:52:27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静 通讯员 娄冰

在地铁安全高效运行的幕后,一场无声的“设备升级战”于近期在南昌地铁3号线悄然落幕。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运管公司南昌维管处南昌地铁段信号专业顺利完成南昌地铁3号线转辙机更换作业,这不仅是对老化设备的更新迭代,更是为广大市民安全、便捷出行筑牢了坚实的技术屏障。

转辙机被誉为地铁轨道上的“智能指挥官”,是信号系统的核心设备,是指挥轨道道岔转换的“大脑”,肩负着控制道岔转换与锁闭的重任,直接引导列车在不同轨道间安全、精准运行。其性能的稳定与否,直接关乎地铁运行的安全基石与效率命脉。随着南昌地铁3号线运营时间的累积,部分转辙机不可避免地出现磨损、老化现象。为确保线路持续可靠运行,对其进行及时更换刻不容缓。

更换转辙机只能在夜间地铁停运后的有限“天窗期”内进行,时间紧、任务重。为此,南昌地铁段信号专业未雨绸缪,制定了周密详尽的施工方案。从前期精准统计设备型号数量,到精心筹备工具物料,每个环节都反复推敲确认。

此次累计更换转辙机28台次,显著提升了关键设备的可靠性。新设备的投用,将有效提升道岔控制的精准度,大幅降低故障概率,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高效、准点的地铁出行服务,也为南昌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设备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8 14:52:42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静

日前,中国化学天辰公司总承包的印尼Pupuk Kaltim公司30万吨/年纯碱项目正式开工。作为印尼首个纯碱项目,该项目是印尼国家重点项目,也是中国工艺技术侯氏制碱法(联碱法)首次落地印尼。

该项目位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东加里曼丹省邦唐,建设规模为30万吨/年纯碱装置。为响应印尼政府多项战略计划,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联碱工艺,包括通过副产品氯化铵提高复合肥产量以推进粮食自给自足、利用二氧化碳为原料助力实现碳减排绿色经济目标等,建成后将大幅降低印尼纯碱进口依赖度,促进纯碱下游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印尼化学工业独立化,对印尼经济、环境、社会产生重要积极影响。

据了解,该项目是天辰公司贯彻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践行“T+EPC”商业创新模式的又一生动实践。下一步,天辰公司将充分发挥技术、经验、管理和资源优势,以科学举措筑牢安全底线、坚守质量标准、严控工期节点,有序推进项目建设,为中印尼两国化工领域合作树立新的里程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8 14:52:58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周悦翔 柯文

仲夏时节,青藏高原青山如黛。近日,在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的精心组织下,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青年交友活动浪漫启幕。

青藏集团公司现有青年职工1.6万余人。青藏集团公司创新建立“红娘”激励机制,动员各级组织和职工化身“热心红娘”,为高原铁路青年就地安家“穿针引线”。公司精心设计线下联谊活动方案,积极搭建线上高品质交友平台,为青年职工搭建起浪漫“鹊桥”。

为构建长效服务机制,青藏集团公司在各单位成立由基层单位工会主席、女职委主任担任队长、副队长的28支“红娘队”,并建立高原铁路系统单身青年职工数据库,定期开展交友技巧培训、情侣相处之道讲座,全方位提升青年职工的社交能力。同时,配套出台“红娘”激励机制,为牵线搭桥成功的“红娘”给予1000元的物质奖励。

自2023年青藏铁路“红娘队”成立以来,49名“红娘”已成功助力104名路地单身职工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