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回复: 0

放下羊鞭 他们走进工厂当产业工人

发表于 2025-6-18 16:20: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央广网乌恰6月17日消息 走进乌恰工业园区的新疆丰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丰洽新能源”),院内,工人们忙着将电动三轮车零部件逐一嵌入集装箱的“怀抱”。伴随着箱门闭合的闷响,也为这批即将通过陆路运往中亚的“新能源使者”敲响了出征鼓点。

从江苏到边疆,三轮车“驮”来新产业

“现在每天发出两三个集装箱,等乌恰的产业工人培养成熟了,出货量还得再翻个‘跟头’!”企业负责人王丹的话语里充满信心。去年9月,常州市对口支援乌恰县工作组(简称“常州援助乌恰工作组”)发挥新能源产业集群优势,精准发掘边陲小城的潜力——紧邻中亚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网络、低廉的能源成本、相同的语言优势,吸引新能源企业落地乌恰。经由工作组“牵线搭桥”,丰洽新能源这只“凤凰”,最终落在乌恰工业园区的枝头。

工人们正在将电动三轮车装进集装箱(央广网记者 庄滨滨 摄)

企业落户只是开始。常州援助乌恰工作组持续“培土施肥”。“工作组帮我们协调落实了厂房和租金减免,心一下子就定了。”王丹对此深怀感激。如今,四座厂房、两万平方米的厂区建成,一期仓储基地投产,二期电泳烤漆线、三期焊接生产线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

厂房“初长成”,乌恰的新能源产业筋骨也在悄然强健。

从牧民到技工,流水线“转”出新生活

在企业仓储基地,几名工人正在焊接电动三轮车车架。焊花四溅、叮当作响……忙碌的生产线背后,是一个个生活轨迹被产业力量改变的故事。

塔吉别克·波尔汗曾是辗转寻觅合适焊工的牧民,如今在家门口的丰洽新能源找到了工作。“每月四五千元的收入,日子眼见着往上走!”塔吉别克和他的伙伴们,每天协作完成十多个车架的焊接,正在成长为企业的骨干。

工人焊接电动三轮车车架(央广网记者 庄滨滨 摄)

“他们以前都是牧民,现在在工厂里学习焊接、组装,手握一技之长,便有了安身立命之本。”王丹告诉记者,目前60余名工人正加紧培训,打造一支成熟的技术队伍。“生产线全部建成后,丰洽新能源不仅将扩大自身产能,还将为园区企业提供代加工服务,吸引更多新能源产业链企业落地乌恰。”

从组装到生产,新基地“托”起新未来

“我们母公司年产能规模超过50万辆。以前销往中亚的电动三轮车,都是通过中欧班列运出,现在在乌恰设厂,从江苏运来的零部件,组装后运往中亚。当地工人培训完成后,未来我们将在乌恰就近生产,直接走汽车集装箱运过去。”王丹说。

乌恰,承载着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心。王丹说,未来将把更多的资源投向乌恰,计划在乌恰工业园区投产建成年产10万辆三轮电动车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可以吸引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入,逐步改变乌恰县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在常州援助乌恰工作组的助力下,产业项目不断地将资金、技术与人才引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过去一年,常州市对口支援乌恰县工作组加大产业援疆力度,推动智算中心项目落地克州常州工业园,全力推进常州至中亚的卡车航班物流项目、中晟绿建科技的钢结构项目等落地。全年投入援疆资金7107万元,共实施五大类援建项目22个,年度竣工项目19个。

小小三轮车,驮着“乌恰制造”驶向中亚的广阔天地,更转动着牧民家庭增收致富的希望车轮。来自常州的援疆人,正与当地群众合力,驱动着一座边城“向绿”“向新”而行。

监制:伏成镭

策划:栾永胜 胡苗苗

记者:庄滨滨 顾炀威 王姝姝 丁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