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沈佳慧 通讯员张颖益、李蓓蓓报道 近日,舟山定海远洋渔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下简称“综合体”)会议室内座无虚席,一场由该综合体联合舟山市科协、舟山市科技大市场等单位举办的专题学术讲座正在进行,参会的企业职工们都在认真记录着专家提供的“智囊锦囊”。这是该综合体精准服务企业、输送产业智慧的一个缩影。
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是首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是中国渔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海上门户。为此,综合体聚焦企业全周期成长培育,构建全方位帮扶体系,推动远洋渔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梯度培育
打造企业成长“全周期服务链”
“从初创到壮大,每一步都有综合体的支持!”舟山市新舟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峰回忆,企业成立初期因缺乏相关技术与设备,在冷冻水产品加工环节,遇到了包装环节用工多、成本高的问题。为此,综合体迅速对接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团队,通过对现有的自动化水产品处理设备的升级改造,实现了水产品上料、装袋、封口的自动化作业,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助力企业跃升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新舟丰食品有限公司的蜕变并非个例。3年来,综合体立足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构建了“孵化—成长—升级”的梯度化企业培育体系,服务范围已延伸至全市,年均服务企业超5000家次,成功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8家,形成了极具活力的集群化创新矩阵。
技术攻坚
突破产业升级“关键壁垒”
远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突破。面对企业的需求和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综合体公开张榜,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力量征集解决方案。近期,由舟山西峰水产有限公司和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共同参与研发的国内首台多规格鱿鱼自适应“三去”自动化加工设备进入验收阶段。该项目由浙江大学牵头,设备创新融合人工智能视觉识别、自适应控制等核心技术,每分钟可处理45只鱿鱼,效率较人工提升一倍,良品率超98%。
“新设备不仅能高效完成去头、去耳、掏黄三道工序,更能完整保留高附加值的内脏原料,为水产加工智能化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西峰水产总经理严建强的感慨背后,是综合体“揭榜挂帅”机制结出的硕果。
另一项通过类似机制推动的重大成果是鱿鱼智能加工生产线的落地。针对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自动化升级需求,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揭榜挂帅”,经过一年多研发,成功将鱿鱼智能切片机的前后道加工设备研发及自动生产线集成设备搬入兴业公司生产车间,并进行试生产。这是目前国内首条集鱿鱼拉花、冷冻、取料、切片、上浆-裹粉、二次冷冻等流程于一体的自动化生产线,新生产线节约人力60%,生产效率提高了25%左右。
3年来,综合体累计促成校企合作项目57项,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68项,带动企业研发投入2.48亿元,通过高质量的校企创新合作,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壁垒。
五链融合
构建协同发展“创新生态”
面对远洋渔业产业链长、技术门槛高的挑战,综合体创新性地以“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构建起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生态。依托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综合体联合浙江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15所高校院所及40余家专业服务机构,打造了覆盖远洋捕捞、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交易贸易全环节的“1+4”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政策引导方面,综合体以政策杠杆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活力,近3年撬动企业科技服务投入50万元。
人才引育方面,打造远洋渔业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吸引75名博士及副高以上专家入库,引导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蔡勇,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张小军以及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杨会成博士等人才团队全过程参与技术难题的解决,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