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华为融媒体
许多通讯员的新闻作品枯燥无味,最明显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全篇都是专业术语,读者看不懂;二是公文味儿太浓,读者不愿意读。
我和他们聊天发现,其实很多通讯员的思路很清晰,也知道应该怎么写,但写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不会讲故事。所以,才导致“茶壶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
写新闻和讲故事有什么关系?
许多新闻前辈、业界大咖都谈过“讲故事”的重要性。长江日报记者朱建华在分析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一文中提到,用“讲故事”的方法写消息,用“故事”传播“理念”,反映重大社会主体,既触动读者心灵,又发人深省。【此处重点推荐朱老师的“好新闻”系列著作】
“讲故事”真的这么管用?
确实管用。因为故事易懂、易记,易传播、易接受,不经意间就会在大脑里留下了痕迹。
我们想想,从出生到成年,我们是不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尤其是那些经典故事,我们的长辈讲给我们,我们再讲给下一代。就像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唱的一样,“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故事就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讲下去的,文化也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传承的。
如果我们在故事中,融入时代的主旋律、发展的大趋势、前沿的高科技,以及政策、法纪、道德,不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了吗?
也有通讯员说,因为工作在基层,更愿意写身边人、身边事。
其实,大主题和身边事一样,讲故事的方法也一样,只要把内心的真情实感和盘托出就行,目的都是让读者看得懂、记得住。
故事要怎么讲?
讲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就可以,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挖掘新闻事实中的人情味儿,令读者共情。
我多次列举过通讯员程雪力的新闻作品,还是以他的作品为例吧。
程雪力是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的一名消防员,他的摄影作品、文字作品多次登上中央媒体的重点时段或版面。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感的浓度和人性的温度。
不管是参加湖南省新田县森林火灾扑救任务后写下的《带兄弟回家》,还是参加重庆市大足区森林火灾扑救任务后写下的《重庆,一次特别的山火》,或者讲述自己故事的《穿越火线,我去过天堂和地狱》《我打过148场山火,这一次最难》等,文字都接地气、有温度、有力量。
比如,他讲四川雅江扑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
珠扎说“妈妈哭了3天”,虽然能把房子重新盖好,但祖辈留下来的藏医秘方变成灰烬,青冈林和松茸山至少20年才能回来。火灾前,他爸妈七八月可以上山捡200元左右一斤的松茸,每年都能挣10万元以上。20年可能对大自然来说只是一瞬间,但对珠扎父母这代人来说,也许就没机会捡松茸了。
珠扎是谁?他是从小在雅江长大的消防员。这场火,对其他战友而言,远没有对他的冲击力更大。因为,这场火烧掉了他家以及乡亲们更多的“希望”,这是他的切身体会,刺激着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们通过火灾前后的对比,可以深刻感受到“妈妈哭了3天”的悲痛。
比如,他讲四川泸定地震救灾的故事中,这样写道:
我的双腿开始发颤,一种微弱的渺小感和巨大的无力感油然而生,眼睁睁看着雷达生命探测仪显示屏上的指示标从绿色一点一点变成了红色。最后这些为他人修路的人还是倒在了自己修的路上,而我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像被钉子扎进身体一样,钻心的疼。
之所以“钻心的疼”,是因为面对同胞生命的消失而无可奈何。程雪力累计打过150余场山火,在湖南,他们打了7天7夜的山火;在四川,他们因严重高原反应晕倒在路上;在大兴安岭,他与当年特大火灾的亲历者促膝长谈……这些短暂的停留,或者瞬间,都在他的心里留下的深深的印记。他把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讲了出来,读者听得懂、有感受,这就是一篇好文章。
当然,讲故事的时候,还要注重细节,要通过细节展现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