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东工人报》(2025年06月20日 第A4版)
清·弘历《盘山图》
在乾隆皇帝一生所绘一千四百多幅画作中,有一幅称之为“乾隆御画之最”的 《盘山图》,纸本墨笔,纵162厘米、横93.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描绘的是天津盘山的风光,画里不仅有秀润苍郁的万壑松风,还有乾隆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所作的34则题跋。
乾隆九年 (1744年),乾隆第一次东巡祭祖回宫,路过京东的盘山。盘山被称为 “京东第一山”,自古以来就是佛道文化交融的地方,那里有奇峰怪石,还有古寺松涛,让乾隆皇帝特别留恋。《清实录》里记载,乾隆亲自写了《游盘山记》,夸赞盘山说 “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还下令在山的南边修建静寄山庄。这座山庄占地六千余亩,分内八景、外八景、新六景,附列十六景,共38景,是清代鼎盛时期的皇家园林杰作之一,仅次于承德避暑山庄。
《盘山图》就是在静寄山庄修建的时候创作的。画里层峦叠嶂之间,若隐若现的有梵宇禅宫,还有庄严肃穆的行宫建筑,构成了一幅类似 “人间净土”的画面。画里每一处景色的选择,都是精心考虑过的:主峰的走势像龙蟠着,这符合 “天子居中”的礼制;松林环绕着行宫,象征着 “基业长青”的期望。
第一眼看到 《盘山图》,最让人惊叹的就是它的笔墨,处理得特别精细,既能展现宏大的场面,又能把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先用青绿颜料勾染出山的纹理,皴法很细密,像丝一样,松针每一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就连山路上的苔点,都用不同的墨色来区分干湿。这种严谨的画法,几乎和 “界画”一样,可这和乾隆一直提倡的 “不求形似”的文人画主张不太一样。清代的画论家张庚说过: “皇上 (乾隆)每次画画,都是很随意地画,注重气韵。”但这幅画却反着来,把北派山水的雄浑和南宗水墨的清雅融合在了一起。
这种矛盾让大家猜测这幅画是不是别人代笔的。对比乾隆自己画的 《御笔盘山图》那种简单随意的风格, 《盘山图》在技法上表现出更专业的造型能力。画里松树鳞状的树皮、建筑界画规整的结构,都能看出是宫廷职业画家画的。特别是对静寄山庄“前朝后寝”布局的精准描绘,不是亲自去过的人根本画不出来。有研究者推测,可能是乾隆下了命令,由郎世宁的弟子王致诚等欧洲传教士画家为主导,融合了中西透视法画出来的。这种 “以工代写”的创作方式,正是乾隆时期宫廷绘画 “中体西用”的典型特点。
如果说画面展现的是静止的山水,那散落在整幅画卷上的34则题跋,就像是流动的历史。从乾隆九年 (乾隆27岁)到乾隆四十九年 (乾隆67岁),皇帝用朱砂、泥金、墨笔交替在画上题咏,在这幅画上留下了他四十年来生命的印记,让后人了解乾隆从年轻的君主到盛世之主的内心变化。
早期的题跋充满了 “山河在握”的豪情,到了中年,笔调渐渐变得深沉,在题写 “静寄山庄”的时候,感慨 “致治亦如治园,必在安闲得宜”。到了晚年,看到画里的松涛,竟然有了 “老去情怀畏景迁”的沧桑感。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题跋和画里的景色相互呼应:在行宫题跋中多次提到“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反复强调“慎终如始”;在险峰那里题写“不可须臾忘敬畏”,这隐隐透露出他对权力长久稳固的担忧。
顺着 《盘山图》上密密麻麻的题跋看下来,就像翻阅一本特殊的日记。从乾隆年轻时的豪情题字,到晚年感慨时光飞逝的墨迹,能清楚看到这位皇帝心态的变化。难怪有人说,这幅画不只是幅山水画,更像是乾隆皇帝的“心路记录本”。当我们顺着这些墨迹看过去,就好像能看到皇帝从 “天下共主”到 “孤家寡人”的心境变化。
《盘山图》画的是山水,讲的却是一位皇帝的人生故事。
周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