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3|回复: 0

【笔杆必备】在“无我”中,坚守“自我”——关于写材料这件事

发表于 2025-6-22 09:39: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生产安全大侠

过去有段时间,我在某个省直单位工作。有一次接到任务,写一篇讲话参阅。这活前几年也干过,但这回是到这个单位后接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于是我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屏气凝神加了几个晚上的班,标题编得煞费苦心,内容写得既讲格局又接地气,洋洋洒洒写了七八页。磨了几个稿后,惴惴不安的交给处长。过了几天处长说,稿子办公厅的同志看了,说写得不错。我听后那叫一个开心啊。等正式开会那天,我把稿子打印好带到会场,想着比对着看看领导会念多少。最后发现,领导就用了三个字:“同志们”。

这件事给了我打击倒也说不上,毕竟后来和整理完的领导讲话一比,咱写的确实稚嫩了。有业务不熟练的原因,也有写材料的水平问题,更多的我觉得还是由于“站位不够”。

最近又一直在写材料,讲话参阅、工作进展、工作总结、工作方案、工作反馈、工作汇报,每天都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自诩“材料小裁缝”“材料搬运工”。我原本想梳理下自己写材料的思路和方法,比如先要弄清楚这篇材料是用在什么场合,用的人是不是这个场合里级别最高的;比如要尽可能的多搜集素材,用好微信搜索、DeepSeek等工具;比如如果材料不是急着要,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因为领导的思路、上级的要求可能在你下笔的时候就变了。但是后来想想,网上分享如何写材料的文章海了去了。前几天看到一个公众号分享如何用DeepSeek写好公文,讲解抽丝剥茧、鞭辟入里,有分类、有步骤、有举例,看完就觉得当本地数据库足够丰富后,在公文写作这个领域,人是干不过AI的,用好AI,人人都是“笔杆子”。

所以,我还是写写关于对写材料这件事的看法吧。

写作本身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古今中外大作家的作品都有很明显的个人色彩,即独属于自己的文风。但体制内写材料讲究的却是“无我”,即公文写作有自己的一套行文规范,而且写出来首先要让直属领导满意,然后是分管领导,最后是主要领导。但每个层级的领导都有自己喜欢的材料风格,有的喜欢标题对仗工整,气势磅礴;有的喜欢平铺直述,多加案例。所谓“关关难过,关关过”“七稿八稿,回到一稿”,很多刚开始写材料的人在这个时候就崩溃了。尤其是想着要文以载道、挥斥方遒的年轻人,几番折腾下来,可能就萌生退意,想着这种“纸上雕花”、浮光掠影式的玩文字游戏不是我要的生活。而坚持下来的人,可能一写就是好几年,写到夜深人静、月明星稀,写得烟雾缭绕,头发稀疏。虽然顶着“笔杆子”“大才子”的标签,但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接任者之前,却是很难有机会去别的岗位历练历练。

然而,写材料真真切切又是一件可以学到东西的事情。比如,写讲话参阅,学的是工作思路。我的师傅一哥教我的时候说,写材料你要学会“关起门来当书记”,要“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以前觉得当领导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稿子有秘书写好,开会的时候强调一下“提升站位、加强思想认识;凝聚合力、密切协作配合;落实责任,序时推进任务;营造氛围、加强组织保障”。但最近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发现有水平的领导水平是真的高啊。那种有新闻媒体报道的大会,那种需要对着稿子念的场合,感觉不是很明显。但那种小范围的议事会议、专题会议,就很能体现领导水平了。这种会议一般是牵头单位主汇报,配合单位补充汇报,然后是分管领导讲话,主要领导讲话。有的时候汇报材料就有七八份,而且也没有会前就送领导。他们可以一边看材料,一边听汇报,一边还能抽空问问题。总结讲话的时候,方方面面都能照顾到,讲“加强思想认识”也不是空对空的泛泛而谈,而是对这项工作更高维度的认知,与牵头单位、配合单位汇报的“部门角度”有明显的差别。他们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拍板部署的能力都让人印象深刻。

很多时候我也会想,如果是我来汇报,要汇报哪些工作,如果是我来总结,要总结哪些内容。对比一下,差距就出来了。所以,写领导讲话参阅不只是在写的时候用功,更有意义的是在会场上听会的时候,看各个级别的领导们如何在各自的角度去理清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

写工作汇报,学的是精准判断。汇报是很体现干部水平的一件事,基于材料而不拘泥于材料才是真本事。开会的时候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脱了稿子就讲不上话来,或是顾此失彼、支支吾吾那是会被与会者在心里笑话的。汇报的时候,面对领导的提问、兄弟单位的“博弈”,才是真正考验汇报者的。在有限的汇报时间里,如何把这项工作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下阶段工作以及需要会议协调解决的事项讲清楚,讲精准就是我们在写材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的。写的时候有时间去改,去深思熟虑,写得越精准,汇报的时候就能越沉稳。

写工作总结,学的是整合提炼。年终总结每个人都要写,而单位的总结、某项工作的总结又更复杂些。办公室汇总了各个处室的材料,在素材多的情况,重点就在于如何把最核心的东西提炼出来(编标题的事情现在可以交给AI了)。素材少的情况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平时疏于记录,另一个种是确实没什么工作成效,前者还能搜罗一下,后者要无中生有才是痛苦的。而要写出“工作亮点、创新举措”才是最令人痛苦的。完成上级交办、领导交办的规定动作已经耗费了大量甚至全部的工作精力,要留出余力来搞“自选动作”或者是在规定动作里搞创新确实是很难的。没搞出来,要写出来,这就考验写材料的人了,谁能经得起这种考验呢?

说了这么多,写材料终究是一个很辛苦,很熬人的事情。这也是基层负担重的重要原因,堆起“文山”的是材料,翻起“会海”的也是材料,反之亦然。所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精文减会。写空话套话连篇的材料,写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材料,写无中生有、生编硬造的材料更加重的是干部的精神负担。打印出那些材料的A4纸用来折纸飞机都飞不远。那些文字熙熙攘攘,穿着漂亮的衣服,躺在会场上,深深的刺痛着有良心的写作者、有追求的干事者。

祝愿每一个写材料的同志都能在“无我”中,坚守“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