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王力杰
“推动产线建设应用,不能只靠一个分厂单打独斗,生产、技术、质量等部门也要充分介入,做好保障。”主管技术领导樊总常说。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59厂智能创新中心组建了生产线建设应用攻关团队,“两总”牵头,涵盖工艺、技术、生产、质量、科保、技环等部门20余名成员。团队以总体牵引、节点把控、风险识别、难点攻关、实施协调为工作方针,以目标、问题和结果为导向,制定了产线技术攻关、工艺改造、应用验证等300余项推进计划,梳理了结构、控制、装调、安全等400余项影响进度的问题并制定措施,以周例会和现场会相结合的方式高效推进项目攻关。
“技术都是相通的,我们要善于总结产线的共性技术,在产线建设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智能创新中心丁主任说。
在此之前,159厂依托技改、课题等渠道,建成了增材制造、机械加工、装配焊接、总装等核心专业生产线,打通了“核心零部件制造加工-装配焊接-总装测试”全流程,掌握了生产线总体规划、生产准备、智能工艺、质量检测和智能管控五个方向25项共性技术,有力支撑产品制造能力提升。
热防护项目调试中采用了机器人示教法规划涂胶轨迹,耗时长、涂胶稳定性差,多处区域出现“无胶”。为解决该问题,团队借鉴了筒体打磨毛化单元项目中的“视觉靶标定位+机器人离线编程”的技术,完美解决了该问题,不仅精确控制了胶层厚度,单件时间平均压缩50%以上。
成件自动化装配工位借鉴了自动化安装单元中的“视觉+销引导定位”技术,实现了相关成件的自动化安装;该产线产品对接借鉴了箱体焊接装配生产线中的“销定位+视觉引导+主动力控”技术,实现了单边间隙0.05mm级的对接。
产线技术难题的破解不仅需要“新”技术开辟赛道抢占先机,也需要“旧”技术夯实共性技术基石,为产线稳步推进注入持久动能。
“生产线要做到既‘好用’又‘好看’,必须对生产线全周期要素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建立产线效能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智能制造副总师王总说。
159厂目前规划、在建和应用的生产线和单元数量已达到50多个,随着生产线的建设和应用,产线效能发挥不均衡等问题逐渐暴露,给产品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智能创新中心制定了《生产线建设应用评价方法》,围绕提质、降本、增效、柔性可重构及安全五个维度,全面深入分析产线运行情况,为优化产线生产流程、提高产线运行效能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产线建设应用的深入,智能制造中心制定了机械加工柔性生产线运行管理办法,确立了三类产线主要负责人员架构、具体职责及管理要求,明确产线资源与功能保障层级,构建了产线技术管理专业团队,让产线成为“新质生产力”。
总装分厂成立了产线班组,划分工艺技术、生产管理、现场操作、生产运维以及质量管理等不同职责,明确岗位人员,初步固化了生产线运行管理模式,保障总装产线高效规范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