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淡若清风 于 2025-6-27 16:48 编辑
读罢夏老师的《当心葳蕤之困》,班组之家庭院里那场由繁盛引发的“叛乱”始终在脑海中盘旋:疯长的草坪挤占空间,泛滥的水葫芦堵塞水道、啃噬花叶的青虫蚕食生机。这些原本象征生机的存在,因失去节制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而文中那句“用转化之智,将阻力转化为雕琢自我的工具,走超越之道”,恰似一把钥匙,让我对成长困境有了新的顿悟——原来那些让我们头疼的难题、抗拒的挑战,恰恰是打磨人生的的最佳砺石。 这让我想起了弟弟曾遭遇过的“葳蕤之困”。去年,他工作的车间推行智能设备升级,作为操作10年老式机床的技术骨干,他习惯了凭手感调整参数、靠经验判断误差。可新设备要求全程电脑编程,屏幕上跳动的代码让他手忙脚乱。有次调试新生产线,他按老方法设定的切削速度,直接导致零件报废。组长在晨会上点名批评时,他脸颊发烫,连带着对新设备生出一股抗拒和抱怨——就像文中握着剪刀的园丁,既想留住熟悉的“绿意”,又怕被陌生的“疯长”吞噬。 他正愁眉苦脸时,班组座谈会上,班长拍着他肩膀说:“智能设备是大方向,你得学着跟它打交道。”这句话点醒了他。当晚他翻出儿子的编程课本,从最基础的指令学起,白天跟着厂家技术员蹲在设备旁记笔记,晚上在电脑上模拟操作到深夜。有次为了弄明白一个参数逻辑,他抱着说明书在车间待到凌晨,蚊子嗡嗡围着屏幕转,倒成了最好的提神剂。3个月后,他不仅能独立编程,还琢磨出一套“老经验+新系统”的混合操作法,把老式机床的“手感校准”融入智能程序,产品合格率提高了12%。如今年轻同事总来请教他的“独家窍门”,他才真正明白:当初让他睡不着觉的技术坎儿,早变成了他在岗位上站稳脚跟的“新本事”。 邻居蒋峰的成长轨迹同样耐人寻味。这位综采队的技术能手,曾因性格内向在技能比武中屡屡失利——明明实操水平过硬,却在众人注视的赛场上就手抖,频频失误。这个短板像阴影般笼罩着他,后来他主动申请担任区队“安全宣讲员”,每周利用安全知识培训的机会,给大家讲解操作规程。刚开始站在人前,脸红到脖子根,念稿子时声音发颤,台下同事善意的笑声让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他没放弃,把每次宣讲当作“练胆儿”,对着镜子练语气,录下视频找毛病,甚至把设备零件当“听众”反复试讲。半年后在全厂安全知识竞赛上,他作为代表从容应答,连评委都夸他“逻辑清晰、表达有力”。那个曾让他自卑的“内向”,反而成了他沉稳专注的特质,就像文中那株被青虫啃噬后又抽出新芽的花树,在挫折中获得了更坚韧的生命力。 作为一线班组职工,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成长中的烦恼”相遇:任务繁重时的焦虑、技能不足时的慌乱、沟通不畅时的沮丧……这些阻力如同庭院里滋生的青虫、池塘中蔓延的水葫芦,逃避只会让问题积重难返,唯有主动迎战才能化危为机。老话常说“玉不琢不成器”,那些令人头疼的挑战,恰似一把无情的刻刀,剔除我们身上的浮躁与脆弱,锻造出更加坚韧的品格。 如今再读“长风破浪会有时”,忽然有了更深的体悟:真正的豁达,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从容,而是在与困境的反复较量中,慢慢学会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当我们能笑着回望那些曾让自己辗转难眠的难题时就会发现,正是它们,让我们把阻力磨成了桨,把困境走成了路。这大概就是夏老师所说的“超越之道”——在繁盛中保持清醒,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纵然成不了破茧成蝶的传奇,我们亦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生长出超越昨日的力量。(卫红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