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橄榄树 于 2025-6-28 12:55 编辑
繁华背后的辩证智慧
涂怀军
《当心葳蕤之困》以庭院草木疯长、虫患泛滥的生动意象,揭示了"葳蕤之困"这一深刻命题——那些看似蓬勃的生命力,往往暗藏着失控的危机。这种辩证思考让我联想到长期在制造业分管人力资源工作的一些过往经历,眼前浮现在班组管理中的诸多场景:当安全创建活动声势浩大时,是否忽略了细节隐患?当生产指标节节攀升时,是否透支了员工精力?忽视了他们的情绪?正如文中所言:"所有旺盛的生命力都暗含着管理成本"。这篇卷首语恰如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班组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辩证关系——在追求发展与保持秩序之间,我们该如何辩证地审视高速与高质的关系。
我们是否关注到,这些在班组日常中处处可见:当生产指标如夏草般节节攀升时,是否注意到员工眼中渐增的疲惫?当安全创建活动声势浩大时,可曾发现某些环节正流于形式?比如每日的晨会,员工着装的检查等。夏老师笔下那些"肉滚滚的青虫",恰似我们工作中被忽视的细节隐患——它们往往寄生在最光鲜的成果之上。记得某次突击检查中,一个产量冠军班组被查出多处违规操作,那些耀眼的数字背后,是安全规程的步步退让。这正印证了文中警示:"所有旺盛的生命力都暗含着管理成本"。
在企业管理界有个共识,秩序与创新的永恒博弈构成了班组管理的核心张力。文中"蝴蝶授粉却埋下虫患"的隐喻,让我联想到技术革新中的两难:一位班组长自主研发的快捷操作法确实提高了效率,却导致标准作业流程的瓦解。这种"双刃剑"效应启示我们,管理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需要建立动态调节机制和运行适应期,记得多年前我在造纸企业,一位新来的包纸工李海美,在上班3年后琢磨出一种新的包纸方法,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品质,这一行为打破了运营了至少20年的包纸方法,当时很多人不愿学、不愿做,甚至公开抵制说“小丫头”的包纸方法没用。我时任公司团委书记,这项工作涉及到青工技能转化,我就会同生产部进行研究,从安全、效率、品质等诸多方面探讨,还现场进行验证。不久,团委召开会议授予李海美“技术革新能手”称号,当时还引起轰动,后来600多人的包纸车间全面推广实施“李海美包纸法”,很大程度激励了员工的创新创造。正如文章中所说,我们车间后来采取的"创新沙箱"模式——允许在限定范围内试错,但必须设置安全边界和评估节点,既保护了员工的创造力,又守住了质量底线。
在管理中遇到问题或矛盾要积极融合儒道思想,提出有效的解决之道,在我们班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面对"项目井喷时的分身乏术",我们受道家"守柔顺势"启发,建立了弹性工作制;针对"机遇蜂拥时的选择困难",运用儒家"执两用中"理念,开发了机会评估矩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智慧转化为"目标导向,过程自主"的管理原则,既确保战略方向一致,又保留战术灵活空间。同时,要重视制度与文化的双重强有力保障,缺一不可。我们从三个层面着手:预警系统——每月举行"问题丰收会",专门收集成功背后的隐忧;调节机制——实行"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对过热的指标主动降温;免疫能力——通过"错误博物馆"培养全员的风险意识。这些做法使班组既保持了必要的生长活力,又避免了失控的疯长。正如文中所述,要学会"在6月的光照中留出呼吸的空隙"。
这些年分管人力资源工作,我有个感受就是:优秀的班组管理应当如高明的园艺,既懂得催发万物生长的阳光雨露,也掌握适时修剪的剪刀技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完全避免"葳蕤之困",但可以通过建立"生长-评估-调节"的良性循环,让团队既保持必要的活力,又不失稳健的定力。这正如夏老师在文末点明的东方智慧——让我们的班组既能如夏花绚烂绽放,又可似秋叶从容静美,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欣赏草木葳蕤之美,更要保持修剪整治的清醒。未来将以此文为镜,在班组建设中既做催发万物的"光照",也留足呼吸的"空隙",把握好高速与高质的辩证关系,让团队生命既能绚烂绽放,又可稳健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