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女士 公司行政 儿子10岁
夫妻之间的矛盾夫妻之间解决,切勿影响孩子
我家就是“丧偶式育儿”的真实写照,日常家里家外都是我一个人忙。我以前是全职太太,但每天干不完的家务活儿,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特别希望老公能支援一下,但老公回到家就是“葛优躺”,看着就让人生气。有段时间真是的是觉得婚姻生活太难了。记得孩子小的时候,我想着孩子大了就好,但是随着孩子成长,事情总是越来越多,我是一个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放在最后的人,最后常常是没有自我。
或许是压抑的太久了,造成家里夫妻关系、母子关系都很紧张。最终导致我来了一次离家出走,更确切地说是一次独自旅行。我背起背包,给老公和孩子发了一个微信,告诉他们我去旅行了,于是就登上了旅途。也是这次旅行让我看到了自己需求,也试着自己满足自己。
回来后,我的心态跟以前都不一样了。以前,我总是以家庭为重,做家务、接送孩子、辅导孩子功课等等都是我一个人干,只因我是全职太太,现在我认为我也应该有“周末”,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干家务上,困在家务里。我明确跟老公和儿子说,家里的家务活每个人都应该干,自己的事情更要自己干。除此之外,我们还确定了各自的公共家务,尤其在辅导孩子这块,我也让老公积极参与。虽然老公多次表示反对,但我也坚持,养娃是两个人的事,每个人都要付出,并为此制定了排班表。去年,我也回归了职场,独立后的我更加自信了。
卫女士 营养师 女儿8岁
家庭成员优势互补共同养育孩子
我和丈夫很看重对孩子的教育,早早就给每个家庭成员分好工,采取优势互补方式一起养育孩子。我懂营养知识,也兼修过儿童心理知识,所以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与学习习惯培养,比如制定每周的家庭营养餐单,规划亲子阅读、手工时间,陪伴孩子写作业等;丈夫侧重陪伴孩子锻炼身体与社会性发展方面,他会每周带女儿打羽毛球、做户外运动,通过运动教会孩子坚持,并在竞争中引导孩子学习协商等,他还负责在我们犹豫不决的时刻做决定;爷爷奶奶起到辅助作用,负责上下学接送,承诺不插手孩子的教育,带孩子时会遵循我们定下的规则。
虽然我们把任务分配得很明确,但在具体执行中难免遇到“越界”的情况。例如,奶奶有时候忍不住会替孩子收拾文具玩具、给孩子买零食、让孩子偷偷玩手机等,打破我们定下的“自己东西自己收拾”“不能在外面吃路边摊”“每天用手机不能超过一小时”的规矩。我发现后会告诉丈夫,请他去和孩子奶奶沟通,讲清楚育儿规则。如果老人一时不能接受,我就找来新闻报道和家长课堂笔记转给她看,让她知道溺爱孩子的后果。当然沟通时态度要诚恳,不能强硬。所幸老人很明理,思索一会儿就会同意我们的观点,回到宠爱而不溺爱的轨道上来。
在全家人的科学养育下,女儿展现出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协调性和学习习惯,班主任夸奖她“就像一个小太阳”。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成长教育专家 兰海
好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合作产生的
好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合作产生的,最重要的一个词是合作,第二是开放,第三是科学。
现在有种观念叫“丧偶式育儿”,其实这一提法不太准确,因为在很多家庭中,有时候爸爸是被妈妈推开的,妻子总埋怨对方笨手笨脚,不会带孩子;还有一类爸爸害怕家里发生冲突,觉得自己和妻子的教育理念不一致,两人很相爱,在别的地方也很和谐,但一提到教育子女两个人就有很大的矛盾和分歧,因此丈夫会逃避,认为自己离开就能避免矛盾冲突,这是很多家庭都会出现的情况。
实际上,让孩子从小知道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观点,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得注意,可以讨论,不能吵架,父母不用担心在孩子面前呈现出来讨论的观点不一致。孩子长大以后,不会因为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就同意其意见。
在家庭里,每个成员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在部分家庭里父亲承担了更多的经济价值,但母亲不能直接下结论说他没有做好爸爸的工作,他可能提供的是整个家庭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点很重要。可能母亲承担的是陪伴,确实很辛苦,但彼此要看见对方的价值。
老人本来就没有太多义务来帮助年轻一代养育。有很多老人不太被理解在养育孙辈中犯的错误,其实是老人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和知识水平,导致他不知道这是错的,而年轻人经常给老人提出来说你这件事做错了,但没有提供正确的做法。比如,小夫妻经常告诉老人不要让孩子看电视,但是老人会有一个隐藏的问题,“那应该怎么办?”年轻人没有教他后面要怎么做。
我们在接受老人帮忙照顾孩子的优点时,对于他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也需要包容,合作更多的是夫妇还有孩子。要让孩子知道,家长、家庭其他成员的合作,才是好的家庭教育必备的包容性环境。
很多学霸级别以及事业有成的家长在教育上是不够开放的,不允许孩子走跟他们不一样的路,希望孩子一举成功。他会觉得成为学霸这件事这么简单,为什么孩子做不到?其实真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学霸。学霸的孩子会面临一个挺大的挑战,就是其父母并没有认识到他们能做的事情孩子做不到,他们觉得可能是孩子懒、慢,实际上孩子真的可能不像自己父母那样有能力。
事业有成的家长要清楚一点:你的成功一定不是成长的唯一路径,而且也只是在你所处的时代成功,不要让你自己事业上的成功或者高学历成为你在家庭教育中实现价值的障碍,要允许孩子有其他的可能性。
家长不能拔苗助长,教育子女时得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不是以为孩子三岁了还不认识200个汉字就是失败。好的家庭教育就是既要互相补位,又有成员之间的合作,通过协奏演奏出和谐的乐章。
本报记者 任洁 周美玉 杨琳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