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回复: 2

【助力写作】总编辑亲述:新闻精品的“锻造密码”

发表于 6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丨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
作者丨毕锋(人民铁道报)
原标题丨毕锋丨新闻精品是怎样炼成的?

信息洪流奔涌不息的时代

真正能穿透喧嚣、沉淀价值、塑造共识的

唯有那些被称为“新闻精品”的作品

它们不仅是事件的记录

更是真相的深度开掘

时代的精准刻录

思想的启迪明灯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

人民铁道报毕锋的分享

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新闻精品?

新闻精品是怎样得来的?

如何才能多出新闻精品?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寻答案

课程内容提要

1.    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新闻精品?

2.    新闻精品是怎样得来的?

3.    如何才能多出新闻精品?

课程文字实录

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新闻精品是怎样炼成的》在这里,我主要讲三个方面:一是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新闻精品?二是新闻精品是怎样得来的?三是如何才能多出新闻精品?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也为我们新闻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特别是在当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各行各业都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此,我们新闻界也不例外,新闻作品既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给人民奉献更多的新闻精品。

第一部分: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新闻精品

中国新闻奖是我国新闻界的作品最高奖,备受瞩目,尤其令新闻人景仰,是很多新闻人追求一辈子的梦想。能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都是新闻界层层遴选、过五关、斩六将、优中选优出来的精品。

我们一起来看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情况,这些获奖作品都是2020年从2019年全国的新闻作品中评选出来的。这届中国新闻奖共评出了348件作品,其中5件特别奖、68件一等奖、105件二等奖、170件三等奖。

从这次获奖作品的标题,可以发现:其中带有“70年”字样的将近20件,带有脱贫、扶贫字样的也将近20件,而且涵盖了消息、通讯、评论、摄影、直播、访谈、专题、短视频、国际传播、融合创新等多种体裁、形式和报纸、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个发布平台。

这是为什么?因为2019这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这些主题自然就是时代的主旋律。新闻是时代的记录,有道是“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我们新闻工作者理当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围绕时代主旋律,把这些作为报道的重中之重,在作品中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这些体现时代特色、反映重大题材的作品,自然更能引起社会共鸣,更容易获奖。换言之,新闻精品必须新闻价值高,题材重大,所以题材重大就是新闻精品的特点之一,哪怕是小切口小故事,也是以小见大,最后落在大主题上。尤其重大工程更是新闻富矿。

比如: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作为新世纪国家四大重点工程之一,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从2001年开工到2006年建成通车的5年时间里,至少有15件新闻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些获奖作品涵盖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各个发布平台,有中央主流媒体,也有行业媒体和省级媒体,其中就包括我本人2005年采写的一篇现场新闻《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再如,2018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被称为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体现了我国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民族志气。有关这个工程项目的报道,两年内竟有7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既有匠心独具的传统作品获奖,又有创意十足的融合产品获奖。其中有消息、通讯、照片,也有新媒体创意互动类、报道界面类、短视频和现场直播,覆盖中央和省市各层级媒体。这在新闻史上还是很少见的。

从这次获奖作品的标题,还可以发现,它们的选题角度尤其是评论角度都非常独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比如:《向群众汇报》,这个标题直接给人一种反差,一般都是向领导汇报,而这里偏偏是向群众汇报,体现了独特的逆向思维。比如:《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人们都离不开手机,为此这篇文章特别点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要特别警惕。比如,《解放思想首先得有思想》,假如你连思想都没有,去解放什么?怎么解放?再比如:《别把超时加班美化为拼搏和敬业》《不要让群众在危房里奔小康》《敢说不行也是自信的表现》,还有《实干不实干,群众说了算》《左右逢源,还是左右为难》等等,这些精品选题角度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作为评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总结来看,到底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算是精品?新闻精品有什么标准呢?可以概括为“六个精”,也就是思想精深包括主题重大、采写精到包括角度独特,还有编辑精细、文字精致、制作精良、引导精准。

也可以概括为“六求”“六精”,即:精准——导向求正,精细——事实求精,精选——题材求新,精炼——篇幅求短,精神——语言求活,精彩——效果求广。

大家知道,我来自《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也就是人民铁道报社。《人民铁道》报是迎着新中国成立的曙光、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诞生的,创刊于1949年5月1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报名。朱德、董必武同志专门为创刊题词,滕代远同志致代发刊词。

这是我国创刊最早的全国性产业报纸,有着光荣的传统和优良的作风。上世纪50年代,我们有记者冒着枪林弹雨,奔向抗美援朝战场采访。30多年前,我们有记者徒步采访襄渝铁路,被新闻界称为“脚板记者”。1991年我们有记者徒步横穿中国,采访亚欧大陆桥。之后每逢国家重大工程、重大事件、重大节点,无论是纵贯南北的京九铁路、还是世界屋脊上的青藏铁路、抑或是闪耀世界的京沪高铁……报社领导都会亲自带队不辞辛劳,不畏艰险,深入建设工地采访。

正是因为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铁道报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坚持深入火热的一线现场,坚持脚板底下出新闻,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评选全国好新闻起,至今,我们已有17件(截至2021年年底为18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全国好新闻),作品涵盖了消息、通讯、来信、版面、照片、新闻论文、评论等多个品种。

几年前,我们策划了一个选题,把人民铁道报之前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五件消息作品入选大学新闻教科书的情况,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还采访了几位大学教授,请他们谈对入选教材作品的认识,并以《瞬间与永恒》为题做了一个整版。

这些参加编写大学新闻专业教材的教授们说,大学教材中的案例基本上是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但并不是所有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都能进入教材,能入选专业教材的作品,无疑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对于作者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查看全部
第二部分:新闻精品是怎么得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

脚力可以说是一种行动力,眼力是发现力。脚力不到,眼力就很难到。脚力和眼力是基础。脑力是思考力,看你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笔力是表达力,用什么样的表达形式,怎么样来创新表达,从哪个角度来讲故事,都属于笔力。

下面我们来分析具体案例,看精品是如何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的。

脚力,是行动力,是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能力。能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能不能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评价记者作风的重要方面。基层是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新闻富矿。要抵达这个富矿,就得靠记者的脚力。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京雄城际铁路也是总书记特别关心的国家重点工程。2019年1月16日,总书记通过大屏幕连线雄安站建设工地现场,称赞建设者是“千年大计”的开路先锋。两年多来,本报记者一直跟踪采访这项重大工程建设,20多次深入施工现场,与开路先锋共同感受“未来之城”的变化,先后采访了上百名建设者、铁路职工、普通百姓和专家学者。报道这条高铁2020年12月27日全线开通的消息《复兴号奔向“未来之城”》,是记者反复深入现场,了解具体细节,根据大量一手素材,抽丝剥茧,反复打磨修改,凝练成的“硬核消息”。这篇报道不仅题材重大,视角独特,以小切口展示大格局,而且文风清新,语言精练,采访扎实,尤其是运用新闻当事人的引语,增强了可信度和现场感。当天在人民铁道、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推送后,又在《人民铁道》报头版刊发,迅速被人民日报、央广网、中国日报等一百多家主流媒体转载,赢得了社会和业界的广泛好评。这篇作品不仅被评为我们报社年度好消息第一名,还被评为中国产经好新闻一等奖,并被推荐角逐中国新闻奖(2021年最终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是记者强劲脚力奠定的坚实基础。

再如,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当天,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为做好这个中国高铁新标杆的报道,本报记者此前20多次到建设工地采访,获得大量独家素材,挖掘到“世界首列时速350公里智能高铁在地下102米处穿越八达岭长城”“世界上首次全线采用智能技术建造”“冬奥会历史上首个直达比赛核心区的高铁站通车”等重大新闻点。写作时以首发车47分钟的车程为时间轴,将中国高铁、万里长城、北京2022年冬奥会等元素融入其中;以沿线车站为空间轴,巧妙穿插被采访对象的鲜活话语,勾勒出中国铁路的百年梦想、中国高铁创新发展的历程、中国速度与冰雪激情完美融合的图景。

消息《世界首列时速350公里智能型复兴号穿越长城》在《人民铁道》报、“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发布后,迅速被求是网、中国网、央广网、中新网等60多家主流媒体转载。作品当年分获我们报社和中国产经好新闻一等奖,并参评中国新闻奖。这篇新闻的成功同样得益于记者深入的作风和强劲的脚力。

眼力,是发现力,是记者见人所未见的观察能力。记者要有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能够捕捉细节、发现问题、辨识真伪。《向劳模鞠一躬》这篇消息就充分体现了记者仔细观察所具有的独特眼力。

安全是铁路的永恒主题。《向劳模鞠一躬》这篇新闻,报道的是当年齐齐哈尔铁路分局召开安全生产3000天祝捷大会的事情。本来是一个很平常、很普通的安全生产表彰会。但是,记者从会议现场敏锐地发现“鞠躬“这个细节,于是紧紧抓住这一细节,仅用500多字还原现场,以独特的视角报道了会议的情况,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消息写到分局长在讲完火车司机董振东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水夺眶而出。他泣不成声了。”“许久,人们才渐渐恢复了情绪。王冉用手绢擦了擦脸上的泪珠,嗓门提高了些:‘在我们分局正是有了像董振东这样的职工,才有安全生产的今天,我作为分局长,向你们深深地鞠一躬,谢谢你们啦!’”“王冉离开讲台,站好立正的姿势,向劳模们恭恭敬敬地弯下了腰……”这样生动的细节描写,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常规的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用领导讲话,或是罗列出席会议的领导名单相比,《向劳模鞠一躬》可谓出奇制胜。记者如果不到现场,不注意观察,没有捕捉到这个细节,那这篇文章就不可能获得中国新闻奖了。

脑力,是思考力,是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确定主题、提炼思想的能力。思想是灵魂,思想有多远,行动才能有多远。脑力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记者如果不动脑筋就写,别说写好稿、出精品,没准还会出导向问题,甚至制造出假新闻。记者必须练好基本功,多思多想,争当善于思考、勇于求索的思想者,在众声喧哗中明确方向,在众说纷纭中保持定力。用深邃的思想吸引人、感染人。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新闻价值判断的过程、主题深化的过程、谋篇布局的过程,都是体现脑力的过程。

比如《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这是一篇成功运用背景材料、点石成金的经典之作。全文12个自然段,除1、3、5段外,其余都是背景材料。新闻由头就是北京复兴门至八王坟地铁的开通,这段地铁很短,只有10多公里,但是,记者紧扣地铁不断的延展,紧扣天安门和国庆关键词,以发散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综合运用社会、历史、地理、专业等背景,详细介绍了这段地铁在中国乃至世界坐标系中的位置,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厚重的历史感,给读者奉上了一篇独具匠心、特色鲜明、十分难得的新闻精品。

再比如,武广高铁当年计划12月26日,也就是春运前开通。它是当时继京津城际之后开通的第二条高铁。围绕这一重大题材,我们提前安排武汉、广州驻地记者和本部记者分头思考选择什么角度、提炼什么主题来报道。

当时有记者认为,武广高铁将使中国春运不再“令人揪心”,春运难题破解奏响序曲,应突出春运;有的认为这条高铁提前一年通车运营,应突出时间提前;有的说这条高铁再破世界记录,世界最长高铁拉近半个中国,应突出高铁长度和速度。最后经过大家研讨,还是突出速度之快——世界最快列车,并套用毛泽东主席诗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以“才饮珠江水,又食武昌鱼”做肩题。经过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套用诗句不是引用原句,删去引号,最后肩题为:才饮珠江水 又食武昌鱼,主题是: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

事实上,角度选择的过程、标题提炼的过程,同样是考验脑力的过程。我觉得标题出来了,就成功了一半,稿件写起来就有了主线主轴主调。当然这篇报道还紧扣了一个特殊的人物和一个特殊的日子——毛泽东主席和他的生日12·26,以及一个特殊的地方——毛泽东的家乡湖南湘潭。正是有这样的思考和结合。这篇新闻最后登上了中国新闻奖的殿堂。

笔力,是表达力,是脚力、眼力、脑力的综合反映和具体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创新,媒体形态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呈现方式精彩纷呈、目不暇接,但从内容表达上,准确、通俗、精炼、生动、形象仍是新闻的共性追求。

作为行业报,总免不了有些专业术语,这时记者就要当好翻译,将专业性语言转化为大众化表达。比如,京张高铁要从长城下面穿过,人们就会担心,隧道施工爆破,会不会把长城搞垮了?大家来看本报记者在报道中是怎么回答这个疑问的:

这座隧道全长12公里,有各类洞室78个,施工难度非常大。“我们采用精准微损伤控制爆破新技术,一次爆破就好比在长城上轻轻跺一下脚。”京张高铁总体设计师王洪雨自豪地说,“众多独创的智能化施工工艺,让世界文化遗产毫发无损。”

再看:武广高铁沿线重峦叠嶂,高速列车风驰电掣,穿越200多座隧道,跨过600多座桥梁。与此前位于华北平原的京津城际铁路相比,武广高铁在速度、技术、难度上都堪称“升级版”。一位铁路专家形象地比喻为“短跑变长跑加跨栏”。

因为京津城际只有100多公里,距离短又是处在平原,而武广高铁不仅长达1000多公里,而且桥隧多,所以“短跑变长跑加跨栏”的比喻非常贴切、非常形象,翻译得很准确。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总之,在“四力”中,脚力是深入一线、深入实际的能力;眼力是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能力;脑力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笔力是语言表达、形式创新的能力。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效果。无论缺少哪一方面,都会影响作品的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查看全部
第三部分:如何才能多出新闻精品

精品是“四力”强的结晶,是“四力”强的体现。要多出精品,就必须增强“四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硬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那么,怎样锤炼“四力”?这里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体会:

第一要有勇气。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神奇而独特,神秘而遥远,令人特别向往,但那里也被视作“生命禁区”,高寒缺氧,强紫外线,一天四季。当地民谣唱道:“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上了风火山,进入鬼门关。”如此环境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而青藏铁路就要跨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有960公里在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达到海拔5000多米,犹如在“鬼门关”里修铁路。2001年夏天,青藏铁路开工建设后,听说报社要派记者去驻站采访,我深知那里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仍然毫不犹豫,第一个报了名,而且有幸成为第一个青藏铁路驻地记者。

在那里,吃抗缺氧的药比吃饭认真,虽然是住在格尔木,但经常在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之间穿梭,有时还要去那曲、羊八井。每次去工地采访,一出门来回少则一二百公里,多则七八百公里。

在昆仑山、风火山隧道,看到建设者背着氧气瓶干活,心里非常敬佩。高原上本来空气稀薄、氧气很少,海拔四五千米的隧道里,更加缺氧,那就不是一般的胸闷气短,四肢发软,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他们的身体都受不了,哪还能干活。为了保证建设者的身体健康和工程施工的顺利推进,这些建设者只能背着氧气瓶,边干活,边吸氧。想想咱们在高原空手走路,都跟在平原背着20公斤的东西一样,他们那真是挑战极限啊。正所谓“到了青藏线,就是作奉献。来的是勇士,坚持的是强者”。

当时我小孩才3岁,刚上幼儿园,还不适应,每天他们娘俩都眼泪汪汪。更不巧的是,后来我爱人又摔骨折了,没法照顾孩子,只好把东北的亲戚请来帮忙。

那一年,我在青藏高原待了将近四个月,也经历了几次危险,为采访雪水河大桥工地夜战情况,晚上赶赴现场,差点翻车;为搞清冻土施工情况,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工地,差点被钢筋扎进右眼,幸亏有厚厚的眼镜片挡住。

之后我一直追踪报道这条高原铁路。先后15次登上雪域高原,9次跨越唐古拉,4次采访全线,圆满完成了5次党和国家领导人考察工地的重大报道任务。

虽然饱尝艰辛,我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却得到了较大增强。2005年五一采写的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篇消息虽然篇幅不长,但小中见大,蕴涵着重大主题,无论标题、导语、动词、现场、人物、对话,都充分体现了“四力”的成果。新闻标题就给人两组强烈的对比:一组是位居共和国总理的政府首脑与普普通通的读者老百姓的对比,另一组是海拔4161米的高海拔与广大读者所处广袤平原的对比。报道以现场时间、现场动作、现场表情和现场色彩等众多独具个性的细节,还原现场,让置身其外的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同身受。

全文自始至终充满对现场细节的描绘。那一个个细节,就像一股股情感的暖流感染着读者。先看现场动作,开篇时,总理“健步走下”“直奔工人中间”、与大家"握手交谈";结尾处,总理“多次举起右手致意”“独自走上”铁道、“背对机车和机车司机”合影。再说现场语言,总理提议:“来,我们一起合个影。”工人感言:“真没想到,总理会主动同我们照相,跟做梦一样。”总理回应:“和大家在工地上过节,心里感到非常高兴。”还有现场表情,总理是“深情地”“和蔼的笑容”,工人们则“欣喜若狂”“兴奋地”“无拘无束”。

准确,取决于眼力、观察力;生动,取决于笔力、表现力。这些细节,传情达意,用得很精准、很巧妙。通篇没有一个“伟大”的颂词,也没有一处言过其实的夸张,而是以朴质、自然、轻松、得体、生动的细节描述,淋漓尽致地表现共和国总理的爱民之心、亲民之情、为民之举。可以说,这则报道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完美结晶。一位当了七届中国新闻奖评委的老前辈,在点评这篇消息时说:“这篇新闻真实、平实、厚实,没有官话、没有套话。这是一篇地地道道的新闻、实实在在的新闻,这正是新闻的魅力之所在,让人读之如同品龙井、饮茅台,味道好极了。”   
      
第二是要有担当。

原计划是驻站两个月就回去,后来单位又让我再坚持俩月,我二话没说,绝对服从。结果赶上了特大地震,不仅要抗缺氧、抗高寒,还要抗地震。

2001年11月14日下午5点多种,昆仑山一带发生了8.1级特大地震。当时我正在格尔木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二楼办公室写稿,突然听到楼道里,传来急切的喊声:“地震啦,快跑。”随着人群跑出大楼后,我发现院子里的几棵大树还在不停地摇晃。

“工地上有没有人员伤亡?”“对青藏铁路有没有影响?”记者的职责告诉我,必须把这一突发事件弄清楚,尽快报道出去。但由于通信中断,直到半夜也只是了解到一些大概信息。

本想当天夜里就把稿件发回北京,但总觉得不踏实,“必须到现场去掌握第一手情况。”可同事们都劝我:“别上山了,太危险。”我坚持要去,最后总指辉部一位领导也就同意了。

地震是无情的,大家都害怕还有大的余震。听说把瓶子倒立起来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半夜回到宿舍后,我把衣领净的瓶子、防晒霜的瓶子,甚至装药的瓶子,统统倒立在窗台上。衣服没敢脱,房门也不敢锁,一旦听到瓶子倒下,这样就可以快速冲下楼。虽然害怕,可在我心里有比“怕”更强烈的责任感,那就是作为记者的使命担当。

第二天一大早,迎着寒风,就出发了,沿途看到有的民房坍塌,有的设备受损,但不见一个人影,也没有其他车辆。过了昆仑山隧道,三条横穿公路的大裂缝出现在眼前,其中两条有30多厘米宽,往下看,深不见底,两端望不到头,真像刀剑将昆仑山劈了一样。

在距离大裂缝只有1000多米的施工项目部里,总算找到三个人,他们都裹得严严实实的。见到我们,大吃一惊,“你们怎么上来了?”就在我们到达前半小时,他们还明显感到余震。这里是重灾区,驻地围墙倒了、水泥库、汽车库倒了,职工住房也倒了,暖气管都震坏了。他们连夜就把人撤到了格尔木市区。

地震后,我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记者。到现场看了之后,我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第一时间把报道发回报社,后来很多新闻单位记者都打电话找我要信息资料。后来听说那几天大小余震上千次。

记者就该有记者的责任和担当。在脱贫攻坚的决胜决战中,在抗击新冠疫情的阻击战中,在今年抗击河南特大暴雨的攻坚战中,我们的记者都不负使命,不怕牺牲,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第三是要有情怀。

对于铁路记者来说,哪里有铁路,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铁路修到哪里,我们就走到哪里。好记者,永远在路上。

前几年,我曾带队采访我国铁路东南西北四极。

我们每个季度走一个极点:最冷的三九天,到零下40多度的漠河,亲历我国铁路最北端的现场作业;最热的三伏天,到海南三亚,体验最南端粤海铁路渡轮50多度高温下的机舱工作;风沙最大时,到距离最远的西极喀什,感受一线职工坚守大漠戈壁的品格;春水泱泱时,到东极抚远,探访铁路人迎接第一缕阳光的梦想。

历时一年多,行程5万里。推出的4个大连版,汇聚了记者用心采写拍摄的近百件图文作品,把一线最美的风景、最感人的故事呈现给了广大读者。

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在大兴安岭深处,那间五六平米的小屋,里面除了简陋的土炕,还有一张破旧桌子,我国铁路最北“看山工”计文革就在这个地方坚守,不通电,不通水,连吃喝用的水都是从冻河里凿来冰块煮开的。在零下40多度的山坡上,记者的相机冻得罢工了,水笔冻得写不出字来,口罩上眉毛上都凝着白霜,老计却满怀深情地朗诵自己写的诗。

老计的故事刊发后,吸引了多家中央媒体记者前去采访,2012年还被选入北京语文高考作文题。

老计们那种铁路情怀和职业情操,让我们的记者深受鼓舞。采访他们,更多的是被他们感染。所以说,“脚力”所至,眼力所及,对“脑力”是一种丰富,对“笔力”也是一种提升。我觉得,不论是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还是长江韬奋奖,都得益于当年义无反顾地走进那雪域高原,那青藏铁路,否则,一直待在舒适的办公大楼里,怎么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苦;有一种艰苦,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美妙。

我们只有到一线去,感悟情怀,涵养情操,增长才干,增强“四力”,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更多的新闻精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