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部分:如何才能多出新闻精品
精品是“四力”强的结晶,是“四力”强的体现。要多出精品,就必须增强“四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硬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那么,怎样锤炼“四力”?这里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体会:
第一要有勇气。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神奇而独特,神秘而遥远,令人特别向往,但那里也被视作“生命禁区”,高寒缺氧,强紫外线,一天四季。当地民谣唱道:“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上了风火山,进入鬼门关。”如此环境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而青藏铁路就要跨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有960公里在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达到海拔5000多米,犹如在“鬼门关”里修铁路。2001年夏天,青藏铁路开工建设后,听说报社要派记者去驻站采访,我深知那里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仍然毫不犹豫,第一个报了名,而且有幸成为第一个青藏铁路驻地记者。
在那里,吃抗缺氧的药比吃饭认真,虽然是住在格尔木,但经常在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之间穿梭,有时还要去那曲、羊八井。每次去工地采访,一出门来回少则一二百公里,多则七八百公里。
在昆仑山、风火山隧道,看到建设者背着氧气瓶干活,心里非常敬佩。高原上本来空气稀薄、氧气很少,海拔四五千米的隧道里,更加缺氧,那就不是一般的胸闷气短,四肢发软,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他们的身体都受不了,哪还能干活。为了保证建设者的身体健康和工程施工的顺利推进,这些建设者只能背着氧气瓶,边干活,边吸氧。想想咱们在高原空手走路,都跟在平原背着20公斤的东西一样,他们那真是挑战极限啊。正所谓“到了青藏线,就是作奉献。来的是勇士,坚持的是强者”。
当时我小孩才3岁,刚上幼儿园,还不适应,每天他们娘俩都眼泪汪汪。更不巧的是,后来我爱人又摔骨折了,没法照顾孩子,只好把东北的亲戚请来帮忙。
那一年,我在青藏高原待了将近四个月,也经历了几次危险,为采访雪水河大桥工地夜战情况,晚上赶赴现场,差点翻车;为搞清冻土施工情况,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工地,差点被钢筋扎进右眼,幸亏有厚厚的眼镜片挡住。
之后我一直追踪报道这条高原铁路。先后15次登上雪域高原,9次跨越唐古拉,4次采访全线,圆满完成了5次党和国家领导人考察工地的重大报道任务。
虽然饱尝艰辛,我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却得到了较大增强。2005年五一采写的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篇消息虽然篇幅不长,但小中见大,蕴涵着重大主题,无论标题、导语、动词、现场、人物、对话,都充分体现了“四力”的成果。新闻标题就给人两组强烈的对比:一组是位居共和国总理的政府首脑与普普通通的读者老百姓的对比,另一组是海拔4161米的高海拔与广大读者所处广袤平原的对比。报道以现场时间、现场动作、现场表情和现场色彩等众多独具个性的细节,还原现场,让置身其外的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同身受。
全文自始至终充满对现场细节的描绘。那一个个细节,就像一股股情感的暖流感染着读者。先看现场动作,开篇时,总理“健步走下”“直奔工人中间”、与大家"握手交谈";结尾处,总理“多次举起右手致意”“独自走上”铁道、“背对机车和机车司机”合影。再说现场语言,总理提议:“来,我们一起合个影。”工人感言:“真没想到,总理会主动同我们照相,跟做梦一样。”总理回应:“和大家在工地上过节,心里感到非常高兴。”还有现场表情,总理是“深情地”“和蔼的笑容”,工人们则“欣喜若狂”“兴奋地”“无拘无束”。
准确,取决于眼力、观察力;生动,取决于笔力、表现力。这些细节,传情达意,用得很精准、很巧妙。通篇没有一个“伟大”的颂词,也没有一处言过其实的夸张,而是以朴质、自然、轻松、得体、生动的细节描述,淋漓尽致地表现共和国总理的爱民之心、亲民之情、为民之举。可以说,这则报道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完美结晶。一位当了七届中国新闻奖评委的老前辈,在点评这篇消息时说:“这篇新闻真实、平实、厚实,没有官话、没有套话。这是一篇地地道道的新闻、实实在在的新闻,这正是新闻的魅力之所在,让人读之如同品龙井、饮茅台,味道好极了。”
第二是要有担当。
原计划是驻站两个月就回去,后来单位又让我再坚持俩月,我二话没说,绝对服从。结果赶上了特大地震,不仅要抗缺氧、抗高寒,还要抗地震。
2001年11月14日下午5点多种,昆仑山一带发生了8.1级特大地震。当时我正在格尔木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二楼办公室写稿,突然听到楼道里,传来急切的喊声:“地震啦,快跑。”随着人群跑出大楼后,我发现院子里的几棵大树还在不停地摇晃。
“工地上有没有人员伤亡?”“对青藏铁路有没有影响?”记者的职责告诉我,必须把这一突发事件弄清楚,尽快报道出去。但由于通信中断,直到半夜也只是了解到一些大概信息。
本想当天夜里就把稿件发回北京,但总觉得不踏实,“必须到现场去掌握第一手情况。”可同事们都劝我:“别上山了,太危险。”我坚持要去,最后总指辉部一位领导也就同意了。
地震是无情的,大家都害怕还有大的余震。听说把瓶子倒立起来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半夜回到宿舍后,我把衣领净的瓶子、防晒霜的瓶子,甚至装药的瓶子,统统倒立在窗台上。衣服没敢脱,房门也不敢锁,一旦听到瓶子倒下,这样就可以快速冲下楼。虽然害怕,可在我心里有比“怕”更强烈的责任感,那就是作为记者的使命担当。
第二天一大早,迎着寒风,就出发了,沿途看到有的民房坍塌,有的设备受损,但不见一个人影,也没有其他车辆。过了昆仑山隧道,三条横穿公路的大裂缝出现在眼前,其中两条有30多厘米宽,往下看,深不见底,两端望不到头,真像刀剑将昆仑山劈了一样。
在距离大裂缝只有1000多米的施工项目部里,总算找到三个人,他们都裹得严严实实的。见到我们,大吃一惊,“你们怎么上来了?”就在我们到达前半小时,他们还明显感到余震。这里是重灾区,驻地围墙倒了、水泥库、汽车库倒了,职工住房也倒了,暖气管都震坏了。他们连夜就把人撤到了格尔木市区。
地震后,我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记者。到现场看了之后,我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第一时间把报道发回报社,后来很多新闻单位记者都打电话找我要信息资料。后来听说那几天大小余震上千次。
记者就该有记者的责任和担当。在脱贫攻坚的决胜决战中,在抗击新冠疫情的阻击战中,在今年抗击河南特大暴雨的攻坚战中,我们的记者都不负使命,不怕牺牲,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第三是要有情怀。
对于铁路记者来说,哪里有铁路,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铁路修到哪里,我们就走到哪里。好记者,永远在路上。
前几年,我曾带队采访我国铁路东南西北四极。
我们每个季度走一个极点:最冷的三九天,到零下40多度的漠河,亲历我国铁路最北端的现场作业;最热的三伏天,到海南三亚,体验最南端粤海铁路渡轮50多度高温下的机舱工作;风沙最大时,到距离最远的西极喀什,感受一线职工坚守大漠戈壁的品格;春水泱泱时,到东极抚远,探访铁路人迎接第一缕阳光的梦想。
历时一年多,行程5万里。推出的4个大连版,汇聚了记者用心采写拍摄的近百件图文作品,把一线最美的风景、最感人的故事呈现给了广大读者。
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在大兴安岭深处,那间五六平米的小屋,里面除了简陋的土炕,还有一张破旧桌子,我国铁路最北“看山工”计文革就在这个地方坚守,不通电,不通水,连吃喝用的水都是从冻河里凿来冰块煮开的。在零下40多度的山坡上,记者的相机冻得罢工了,水笔冻得写不出字来,口罩上眉毛上都凝着白霜,老计却满怀深情地朗诵自己写的诗。
老计的故事刊发后,吸引了多家中央媒体记者前去采访,2012年还被选入北京语文高考作文题。
老计们那种铁路情怀和职业情操,让我们的记者深受鼓舞。采访他们,更多的是被他们感染。所以说,“脚力”所至,眼力所及,对“脑力”是一种丰富,对“笔力”也是一种提升。我觉得,不论是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还是长江韬奋奖,都得益于当年义无反顾地走进那雪域高原,那青藏铁路,否则,一直待在舒适的办公大楼里,怎么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苦;有一种艰苦,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美妙。
我们只有到一线去,感悟情怀,涵养情操,增长才干,增强“四力”,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更多的新闻精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