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dqqjk

【平台活动】星火映初心,红色铸辉煌​

发表于 昨天 14:01 | 查看全部
杨开慧不惧怕死

     1930年10月24日,国民党“清乡”团将板仓屋场围住,杨开慧在家中被捕,敌人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同年11月14日,杨开慧从容走向刑场,年仅29岁。一个多月后,噩耗传到瑞金,毛泽东极度悲伤,挥笔致函杨开慧的亲属:“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杨开慧是毛泽东风华正茂时浪漫爱情的另一半,而她29岁短暂的生命历程,又与我党波澜起伏的革命斗争历史紧紧相联,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4:02 | 查看全部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0年初,当陈独秀回到北京时,早已收到消息的京师警察厅准备逮捕陈独秀。李大钊获悉此消息后,决定亲自护送陈独秀出京。此时,恰逢北方收账时节,于是,李大钊雇了一辆骡车,装扮为收账先生,让陈独秀坐在车内。为了避免暴露陈独秀的南方口音,沿途住宿等一切交涉皆由李大钊出面办理。也就在这辆雇来去天津的骡车上,陈独秀与李大钊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这就是后来传为美谈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4:02 | 查看全部
杨之华与秋之白华

1924年11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在上海结为伉俪。此后十年间,他们为中国革命携手并肩,砥砺前行,无论是面对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抑或是经历尖锐复杂的党内斗争,始终都相濡以沫,休戚与共。瞿秋白曾自制印章一枚,上面由夫妻二人名字穿插而成的印文“秋之白华”,就是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心相印的写意与象征。

“秋之白华”之所以独特高贵,是因为他们的爱与情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事业之上,“小家”“小我” 早已升华为对革命事业、人民群众的“大家”“大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4:03 | 查看全部
孟良崮战役

1947年5月10日,国民党集中了17个师进攻鲁中,目标直指华野总部坦埠,并妄图以“国民党五大主力王牌”之一的张灵甫第74师为诱饵,实现“中心开花,四面反包"。针对整体局势,毛泽东反复强调 “忍耐”“耐心” ,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5月13日,华野决定以“中间突破”对“中国突破”,发起了对第74师的山地运动歼灭战——陶勇和许世友的第4、9纵队正面攻击,叶飞的第1纵队、王建安的第8纵队分别插入左、 右两翼,隐蔽在鲁南的王必成第6纵队昼夜急驰130公里山路,北上袭占垛庄,堵敌南逃,完成合围。经过三天激战,5月16时许,华野攻克大岗顶,全歼第74师和第83师,总计32万人。第74师的覆灭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信心和士气,这次胜利不仅扭转了华东乃至全国战局,还是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点。此役之后,共产党势如破竹,国民党一溃千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4:03 | 查看全部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侵华日军调集了1万余兵力,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秋季大扫荡。9月25日,日军围攻河北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为掩护大部队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晋察贾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经过顽强抵抗,成功转移了日军注意,使得日军以为七连就是八路军主力,并将敌人引向狼牙山峰顶绝路。最后,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五名战士抱定誓死不当俘虏的坚定决心,砸坏手中的武器,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毅然纵身跳下悬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4:04 | 查看全部
八女投江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1938年10月,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抗联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政治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与敌人作战至弹尽药绝。最后,面对日军的逼降,她们毁掉枪支,宁死不屈,高唱着《国际歌》,挽臂涉入乌斯浑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4:04 | 查看全部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到9月10日,是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八路军拔除了敌人在华北各主要铁路、公路上的无数大小据点,使敌人在华北的交通网完全陷于瘫痪。在战役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八路军继续扫除交通线两侧和深入革命根据地内部的敌人据点,并粉碎了敌人大规模的报复“扫荡”。12月5日,百团大战以我军取得辉煌胜利而结束。在这次战役中,我军一共进行了1800多次战斗,拔除敌人据点约3000个,击毙击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敌人1.8万多人,并且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4:05 | 查看全部
平型关大捷

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北日军攻占了北平、天津后,投入30万兵力向华北腹地展开进攻。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15师、 120师、129师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经过各路军队前赴后继的浴血奋战,八路军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一门,以及大批的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战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主动寻歼日军的第一个大胜利,不仅打击了日军气焰,振奋了国民士气,并且提高了八路军的声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4:05 | 查看全部
半条棉被


一条棉被,剪成两半,却永远相连。故事发生在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各军团陆续抵达湖南汝城县文明圩驻扎休整。在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老人家里一贫如洗,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3名女红军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密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4:06 | 查看全部
不拿百姓一个红薯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发。在上山之前,正值当地红薯收获季节。有的战士纪律性不强,肚子饿了就顺手偷吃老乡的红薯。毛泽东认为吃个红薯事小,可损害群众利益事大。于是,他立即召集队伍,郑重宣布了三大纪律:其中第二条就是“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1928年4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革命战斗经验时,又将“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这项纪律,修改为“不拿工人农民点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