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回复: 0

葳蕤之困:安全管理者的辩证生存学——读《当心葳蕤之困》读后感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赤壁炭素李旭 于 2025-7-1 09:03 编辑

赤壁长城炭素制品有限公司 李旭
  
  读完夏老师《当心葳蕤之困》,我久久不能平静。这篇以庭院生态为隐喻的哲思散文,竟与我作为安全管理者的日常如此血脉相通。那些疯长的绿草、美丽的蝶害、泛滥的水葫芦、丰饶到成为负担的果蔬,无不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精妙隐喻——表面繁荣下潜藏的危机,过度发展带来的管理难题,以及我们永远在应对的秩序与混乱的永恒角力。

作为安全管理者,我们何尝不是那个手持剪刀的园丁?安全制度的"草坪"需要定期修剪——过于宽松会纵容风险蔓延,过于严苛又会扼杀组织活力。我曾见证一家企业因追求"零隐患"而制定数百条安全条款,结果员工因记不住繁复规定反而屡屡违规。这正是典型的"葳蕤之困":制度的繁茂成了执行的负担。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恰是安全制度设计的至高境界——规则应当如自然生长般合乎人性,而非强行嫁接的外来物种。

蝴蝶与害虫的辩证关系更令我悚然惊醒。那些被我们视为安全管理"亮点"的创新举措,是否也在暗处产下了危险的卵?某公司推行"安全积分奖励制度",初期员工参与热情高涨,安全事故率显著下降。但三个月后,竟发现有人为赚积分而隐瞒小事故。这恰如文中所言:"所有葳蕤繁华的背后,都藏着秩序与混乱的永恒角力"。安全管理中的每个"好主意"都需要持续监测其副作用,美丽的安全数据背后可能潜伏着更大的危机。

而池塘水葫芦的泛滥,则让我想到安全管理中的形式主义顽疾。为了应付检查而制作的大量台账、为达标而开展的突击活动,这些表面繁荣的"安全绿毯"往往遮蔽了真正的风险。如同文中所描述的工人打捞水葫芦,我们也不得不定期清理这些形式主义的浮萍,才能让实质安全的"游鱼"重见天日。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的隐喻在这里反转——当安全活动密集到超出组织消化能力时,反而会造成新的风险。

菜园丰饶带来的取舍困境,更是安全管理者的日常难题。面对同时出现的多个风险点,我们常常陷入"先吃谁后吃谁"的抉择困境。去年夏天,我同时面临设备老化、新员工培训不足、极端天气预警三重压力,资源却有限。这种"甜蜜的负担"要求我们具备庄子"庖丁解牛"般的洞察力,在纷繁复杂的风险中找准关键要害。

文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揭示了"葳蕤之困"的现象,更给出了东方哲学智慧的解决路径。对我而言,道家"物极必反"的警示时刻提醒着安全管理的边界——不能追求绝对安全而窒息组织生命力;儒家"中庸之道"指引我们在严格与宽容间寻找平衡点;而"节用尚俭"的思想则批判了安全投入中的资源浪费。这些智慧凝聚成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澄明,教会我们在安全管理的困境中保持定力。

作为安全管理者,我们注定要永远行走在葳蕤与疏朗的边界线上。既要防范"一管就死"的制度荒漠化,又要警惕"不管就乱"的野蛮生长。这篇文章给予我的最大启示是:安全管理不是简单的消除风险,而是培养组织对风险的"消化能力"——如同健康的花园既需要除草除虫,更需要构建能够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

当合上这篇文章,我忽然明白:最好的安全管理,或许就是让安全意识如六月阳光般自然渗透,既催发每个人的安全自觉,又为不可避免的风险留出缓冲地带。这大概就是"葳蕤之困"给予安全管理者最珍贵的礼物——在接纳矛盾中寻找超越的智慧,让安全既能如夏花绚烂于每个人的意识中,又能似秋叶静美于日常的每一个细节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