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回复: 0

精工细做,把德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发表于 2025-7-1 09:37: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刘宴兵(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为新时代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坚持党的领导是德育工作方向正确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持续提升以身立教、以德润心的行动自觉。要完善德育体系。德育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系统工作,做好新时代德育工作需要加快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德育工作体系: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规则意识;初中阶段要着重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高中阶段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大学阶段则要强化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要加强队伍建设。一切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德育工作队伍是做好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前提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持续做好教师德育工作,引导他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智育与德育相辅相成,智育的发展为德育提供了认知基础。要挖掘学科德育元素。深入挖掘专业学科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努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良性互动,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重要手段。广大德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道德真谛、在探究中感悟道德力量,提升其道德实践能力。要推动数字赋能德育工作。适应“人工智能+教育”全球数字教育变革新趋势,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于立德树人各方面、各环节,打造网络德育特色品牌。
  体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够锤炼其意志品质。要强化体育锻炼。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持续增强学生体质。要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培养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要弘扬体育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竞技意识,通过比赛和训练,让学生在挑战中锻炼意志力和毅力,培养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传递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理念。要促进德体融合。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制定比赛规则、强调团队协作等方式,融入规则意识、集体荣誉感等德育内容,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不断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实现体育与德育相互促进。
  美育既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能陶冶其道德情操。要普及美育课程。美育课程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基础。要按规定开好音乐、美术、舞蹈等美育课程,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广泛开展美育活动。美育活动是提升学生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开展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和参与中感受美的魅力。通过组织作品展览、文艺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在艺术创作和表演中展示才华和风采,提升其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打造校园文化,在校徽、校歌、校服、校报、校网中体现学校育人理念,在校园建筑布置、景观设计、室内环境中体现育人底蕴,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爱校爱国的情操。
  劳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能够锤炼其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要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开好劳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引导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要弘扬劳动精神。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道德品质。要开展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融入责任感、使命感等德育内容,实现劳动与德育有机融合。在劳动课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义务劳动、校园劳动、家务劳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承担责任、履行义务,提升其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1日 15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