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回复: 0

莫把AI培训当作"一次性任务"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山西一煤矿引进AI智能开采系统后,却因员工操作问题频频遇阻:面对煤层断层警报,操作员因培训未覆盖复杂场景,只能停机等待技术人员,导致两小时生产中断;老矿工不信任系统参数仍按经验操作;年轻员工遇到数据异常时因缺乏实操能力束手无策。系统投用一个月后,建议采纳率不足50%,设备运行效率未达预期,甚至因误操作引发故障。这些问题暴露出企业在AI培训上的严重不足。
据了解,该煤矿采用"集中授课+PPT演示"培训模式,仅讲解系统基础功能,未结合真实开采场景进行实操演练。例如未利用虚拟仿真让员工模拟完整开采流程,也未设置复杂井下环境的应对训练。更关键的是,培训结束后缺乏持续跟踪机制,员工遇到问题无处求解,只能自行摸索,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源,企业将培训视为"一次性任务"而非"能力建设工程",既未搭建模拟操作平台让员工在安全环境中反复练习,也未建立定期复盘、技术交流等长效机制,导致学用脱节。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呢?
首先,要制定差异化的培训方案。根据员工的年龄、经验和知识水平,将员工分为老矿工、中年骨干和年轻矿工三类,分别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对于老矿工,他们有着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但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培训时要注重将AI系统的决策逻辑与他们的传统经验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让他们理解系统建议的合理性,逐步建立对新系统的信任。比如可以制作"AI建议与传统经验对比表",将不同开采场景下系统建议的参数和传统操作的参数进行直观对比,并详细解释系统建议的依据。对于年轻矿工,他们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强,但缺乏实际经验,培训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操训练比重,让他们在模拟的开采场景中不断练习,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技能。
其次,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一是搭建模拟操作平台,完整复制真实的井下开采场景,包括正常开采、煤层断层、设备故障等,让员工在这个"虚拟训练场"里反复实操,熟悉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反应和处理方法。二是定期组织案例工作坊,让员工分享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AI系统。三是每月召开AI应用复盘会,对当月系统的运行情况、员工的操作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四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持续学习,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视频课程、操作手册、案例分析等资源,让员工可以随时学习复习。
再次,强化场景化实践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引入实际案例,让员工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学习和训练。可以组织员工到其他已成功应用AI智能开采系统的煤矿企业参观学习,实地观察操作经验和方法。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实操培训基地,配备与实际生产现场相同的设备和系统,让员工进行反复实操训练直至熟练掌握。
最后,建立完善的反馈和激励机制。设立专门的培训反馈渠道,让员工及时反馈操作中的问题和培训建议。培训部门要对反馈的问题及时处理和回复,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法。同时,将员工对AI系统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效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工智能与煤炭行业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但再先进的系统也需人的精准驾驭。从"机器换人""人机协同",关键在于构建可持续的认知升级体系。企业唯有摒弃"一培了之"的短视思维,将培训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工程,才能真正释放智能技术的价值。未来的矿山竞争,必将是"人才+AI"双轮驱动的生态竞争——只有让员工和机器在持续学习中共同进化,才能赢得这场智能化变革的终极胜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