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童彤
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长沙段的全线贯通,这“关键一横”撬动了中西部发展的大“棋盘”,其带来的不仅是时空距离的缩短,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
当渝厦高铁渝黔段的首发列车以350公里时速划破巴山渝水,标志着一条横贯中国中部的钢铁动脉正式打通。
6月27日,新建渝厦高铁渝黔段正式开通运营,成为今年开通的第一条高铁。这也意味着,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长沙段得以全线贯通,重庆至长沙最快旅行时间缩短至3小时53分。
渝厦高铁重庆段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中渝厦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重庆东站引出,经渝中、南岸、巴南、南川、武隆、彭水等区县,止于重庆市黔江区,设计时速350公里,全长约250公里,设7座车站。
由于所处重要枢纽位置,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长沙段的全线贯通也被视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关键一横”。其不仅将重庆至长沙的时空距离进一步压缩,更以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撬动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株潭都市圈的深度融合,为中西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早在2019年,黔常铁路的通车虽结束了湘鄂渝交界地带无铁路的历史,但黔江至重庆主城区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悬而未决。彼时,长沙至重庆的高铁需绕行怀化、贵阳,行程超过6小时;黔江至重庆的普速列车更要耗时4小时。
这种“毛细血管”的梗阻严重制约着区域要素流动效率。如今,渝厦高铁渝黔段的开通,使国家高铁网“八纵八横”中的渝厦通道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被外界解读为补齐了我国高铁网络的“关键一横”。
这种“一横定乾坤”的突破,不仅让渝东南地区迈入高铁时代,更使成渝与长株潭两大国家级都市圈实现直连,为中西部协同发展搭建起物理框架。
高铁的贯通带来的首先是时空关系的重构。每日最高54列动车组的密集开行,使重庆与长沙的“双城生活”成为可能,进而带动人才、资本、技术的流动成本大幅降低。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产业版图的重塑。在高铁带动效应下,沿线城市的发展活力将被进一步激发,资源配置更加便捷,上下游产业链更加集聚完善,推动产业协同与区域协调发展。以重庆、长沙为例,高铁直连带来的便利将为两地制造业“智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渝厦高铁渝黔段的战略价值远不止于交通连接。更为重要的是,从促发展、稳增长角度看,高铁的不断完善也为激活区域发展提供新引擎。作为国家高铁网的中轴线,其与沿江高铁、沪昆高铁的交汇,使重庆、长沙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十字枢纽”。这种枢纽地位的跃升,正在催生“高铁+产业”“高铁+文旅”“高铁+物流”的新业态。
基础设施实现“硬联通”的背后,隐含更为长远的战略深意。这条“关键一横”的贯通,折射出我国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智慧。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长沙段的全线贯通,通过直连两大国家级都市圈,构建起“双核驱动、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这种设计既避免了资源过度集中,又通过高铁网络实现了要素的均衡配置,为中西部地区探索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样本。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高铁网络的持续完善正在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今后,以渝厦高铁为纽带,中西部地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形成“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部率先”的联动发展轴。
这种大范围的要素重组,或将催生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极点。可以说,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长沙段的全线贯通,这“关键一横”撬动了中西部发展的大“棋盘”,其带来的不仅是时空距离的缩短,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
在高铁时代,区域竞争正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共进,从资源争夺转向要素共创。这条钢铁动脉上奔涌的,正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