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回复: 0

在历史的褶皱里打捞月光——黄春宇《温故》的精神考古

发表于 2025-7-3 14:42: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杨淑伟



黄春宇的散文三叠《温度》《温暖》《温润》,恰似潮汕工夫茶的三巡冲泡:首泡《温度》是滚水激荡的烟火气,在粿条摊的雾气与祠堂梁木的裂痕里,捕捉市井生命的原始温度;二泡《温暖》渐入醇厚,将侨批密语与潮剧唱腔熬煮成文化基因的浓汤;三泡《温润》已见澄明,于茶盘方寸间参悟东方处世哲学。而今第四盏《温故》出汤,茶色愈沉,余韵悠长,作家手持文字的洛阳铲,在记忆断层中开启了一场深掘精神矿脉的考古。

《温故》的独特气韵,在于将历史褶皱抚平成当代镜鉴。书中那些被海风浸透的老街影像,不再是简单的乡愁标本。作者写骑楼廊柱上剥落的南洋花砖,却在殖民建筑史的肌理里窥见文化杂交的胎记;记祠堂重修时新旧木料的咬合,于榫卯的呻吟中听见传统与现代的博弈。这种“往事的当下性”的写作,让百年侨批上的密语与微信群里抢红包的叮咚声,在泛黄纸页间完成了超时空对话。

作者对“小历史”的显微式书写,赋予了散文以史诗的质地。当他在老茶客布满茶垢的紫砂壶上读取包浆的年轮,在台风天街坊互赠的鼠曲粿里品尝守望的滋味,那些被宏大叙事遗落的生活残片,突然在记忆的显影液中显现出震撼的纹理。这种以个体生命史重构集体记忆的野心,在《厝脊上的龙眼树》中达到极致:一株历经七代人的古树,在年轮里镌刻着从红头船下南洋到电商直播的时代密码。

《温故》的深刻之处,在于撕开了温情面纱下的文化溃疡。春宇不避讳书写宗族械斗的旧伤,不粉饰功夫茶礼背后的性别规训,甚至将镜头对准拆迁废墟里疯长的龙眼树——那些被现代化手术刀切除的文化脏器,在他的文字中仍在隐秘地渗血。这种带着痛感的真实,恰似书中反复出现的潮州嵌瓷:用破碎瓷片拼贴出的永恒艳丽,暗喻着文明传承中不可避免的损耗与重生。

当全书以“三味书屋”作结,我们突然读懂了这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那些在古籍残卷与市声喧嚣间游走的文字,既是抵抗遗忘的碑铭,亦是重构传统的脚手架。黄春宇用二十年光阴完成的这场散文长征,终于在《温故》里抵达新的高地——这里没有廉价的怀旧,只有将历史淬炼成未来的思想火光;此处不闻伤逝的悲音,唯有文化基因在裂变中重组的铿锵回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