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758|回复: 69

(过去挣钱,如今争气)当一名知识化工人,为“中国创造”争口气

发表于 2008-4-11 16:23: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过去,我们当工人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而现在我们则是要“争气”。这些年来,我们工人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是企业的主人。面对西方媒体对中国制造的污蔑,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回击他们,以精湛技艺为中国制造“正名”,对他们的不实之词以迎头痛击。                                                               
                    
                                         当一名知识化工人,为“中国制造”争口气

        杜胜利口述  顾永强  王丽平整理
        最近我看到两个新闻,让我一喜一忧。一则新闻特长我们一线工人的志气,说的是深圳的高级技工其工薪水平甚至超过了在深圳工作的博士生,有不少博士生甚至在抢夺本属于我们工人的工作岗位。一线工人中的杰出代表王洪军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享受着高级专家的待遇,荣幸地参加了今年的人代会,与国家领导人一起参政议政。另一则新闻则让我有点愤怒,西方某些媒体大肆攻击“中国制造”,居然污蔑我们的产品是“垃圾”。
        过去,我们当工人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而现在我们则是要“争气”,这些年来,我们工人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是企业的主人。现在,我们就是要以实际行动当一名知识化工人,为中国制造“正名”,对他们的不实之词以迎头痛击。
        为了挣碗饭吃,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从农村招工来到油田,只有初中毕业的我,刚参加工作时虽然很卖力气,整天忙得灰头土脸找不到北,但也只有打下手的份儿,被人讥讽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笨鸟”。有一次轮到我值夜班,因为一个阀门没有打开,启泵后憋压到20兆帕,我急得满头大汗就是找不到原因,后来队上技术员赶到后问题立马解决了,羞得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在数十次碰壁后,我爱上了钻研技术,与机器设备交上了朋友,渐渐地与设备对上了脾气。
        有一次,我同事发现一台注聚泵瞬时排量出现了忽高忽低的现象,好几个人折腾半天找不出原因,于是提出要对注聚泵进行“清阀”排除故障。我了解情况后坚决不同意,因为我看到有时实际排量甚至比理论排量还要高,这不是“清阀”能解决的问题,故障很有可能出在出口缓冲器上!闻听此言,大伙有些不解,要知道他们也接手过好几座注聚站、管理过上百台注聚泵了,还没遇到过缓冲器出毛病呢!不过,当我采用低频运行法对缓冲器进行验证,证明了这种大胆猜测的正确性后,大伙对我可服气了。根据我的摸索编写的合理化建议获得了采油厂科技合理化一等奖,可以说愣是从工程师们手中抢来的。
        与原来相比,站上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了许多,如果不懂操作知识,有多大的力气也使不上,靠使蛮劲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我现在已学会编程调整设备装置的运行参数,监控运行状态,真有“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尤其是调整低频运行的事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中国工人争了光。
        那是2005年的6月,站上引进了美国PFIZER公司的高效泵,刚试验时由于运行负荷低,在8-10赫兹运行,运行中电机发出“吱吱”的噪音,电机表面温度都在80℃以上,最高达到90℃,在现场负责设备调试的两位“老美”工程师急得团团转,可还是一筹莫展,他们最后得出结论:变频器不可在低频下连续运转,电机风扇转速慢导致电机散热不好,发热无法难免。我和队上的一名技术员偏不信邪,用到学到的电机和变频知识尝试着边调边试,根据负载情况改变输出电压增益,调整输出转矩,使变频器和电机可以在低于10赫兹下正常运转,电机温度下降到40℃以下,完全保持了正常运行。看到我俩调整全过程的“老美”心服口服地伸出了大拇指:“中国工人,VERY GOOD!”
        我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技能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被荣幸地聘为三采中心唯一的主任技师,成为采油厂注聚工技术鉴定唯一的工人裁判。我的成果多次在会议、发布会上交流并得到推广,多次参加企业议政活动,提出的开展“流动式培训”等多项建议被领导采纳,心里面甭提多有成就感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如今的工人再不是“傻大黑粗”的形象了,靠抡管钳、卖力气干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企业越来越重视职工技术培训和素质提升教育,在我当班长的几年里,大伙技能水平均有了很大提高,有的当上了副队长,有的当上了工人技师。
        大家都知道,“中国制造”原来是中国工人的骄傲,可如今,有些“中国制造”在国际社会上却有点窝囊,总是质次价低的代名词,甚至被污蔑成“垃圾”。这些产品,不是质量差就是工艺不过关,根本原因是一线操作者技术水平不过关造成的。这是我们一线工人的耻辱。要想让我们的产品品牌成为高质、安全的象征,真正让“中国制造”的牌子硬起来,昂首走向国际市场,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那就要有千千万万个拥有过硬技术的工人队伍做保证,为“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而战,这应该是所有一线工人的努力和追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个追求,我们一定要努力、再努力。面对西方媒体对中国制造的污蔑,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以实际行动回击他们。
        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往往只记得科学,而忽略了实现这些科学的技术。当有了好的发明成果后,谁去实现它?要靠有技术的工人。当设计出一座桥、一座楼,谁去把它修起来?还是我们技术工人。离开了技术工人,再好的科研成果也只能写在纸上,躺在实验里睡大觉。
        英国思想家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许振超说过一段很朴实的话: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现在都说我们工人缺少“体面”劳动,我觉得有为才有位,才会赢得社会的尊重。在进入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更加认识到这些话的重要和深刻,更加感到学习知识的紧迫性。知识经济时代给掌握丰厚知识的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唯有像许振超、王洪军那样,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将自己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奋力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做知识的主人。他们正是拥有了技术,才成为人人追捧的人才,才有了如今的社会地位。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和许振超、王洪军身上取得的成就,我强烈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灵震撼,感到工人的自豪感在回归,工人的尊严在收复,工人的价值在被充分肯定,创造光荣的观念在升腾。
        一线班组职工朋友们,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前夕,在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首工人劳动创造光荣的日子,让我们齐声高喊“知识化劳动”更光荣的口号,让我们放声高唱《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的赞歌,让知识化劳动蔚然成风,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掌握一门绝技,努力当一名复合型人才,做一名新时代的技术工人,成就一番大业,展示我们一线工人的惊天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1 16:24:55 | 查看全部
支持顾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1 16:45:33 | 查看全部
精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1 17:23:12 | 查看全部
支持顾大哥,学习来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8:36:50 | 查看全部
引用第4楼汪东亚于2008-04-11 17:23发表的  :
支持顾大哥,学习来着。
感谢支持,多提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1 18:38:07 | 查看全部
      写得好! 顾老师 支持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1 22:41:45 | 查看全部
支持,我开始也有类似的想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22:43:23 | 查看全部
引用第7楼丁于兵于2008-04-11 22:41发表的  :
支持,我开始也有类似的想法
提一下修改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1 22:47:53 | 查看全部
向顾老师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1 22:49:23 | 查看全部
呵,顾版主的文章很精彩,我们只有学习的份儿,特别是顾版主的评论写得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