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东工人报》(2025年07月04日 第A4版)
蝉,这一微小却充满灵性的昆虫,在古代文化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其身影不仅频繁出现在诗词歌赋里,更在诸多古代名画中留下灵动笔触,成为画家们寄托情感、传递意蕴的重要载体。
在现存最早的传世绘画之一——东晋顾恺之的 《洛神赋图》中,虽然蝉并非画面主角,却于细节处彰显独特韵味。画卷描绘曹植与洛神相遇的奇幻场景,山水之间草木葱茏,偶尔可见一只蝉静栖于枝头。画家以细腻线条勾勒蝉的轮廓,薄翼如纱,清晰可见纹理,仿佛轻轻颤动,随时将振翅而飞。此处蝉的出现,不仅为画面增添自然生机,更契合洛神超凡脱俗的气质,暗示着一种高洁、空灵的境界,犹如洛神般遗世独立,不沾染尘世污浊。
唐代绘画中,蝉开始更多地展现其文化寓意。当时花鸟画逐渐发展,蝉作为自然生灵的代表,频繁入画。虽唐代绘画真迹传世稀少,但从文献记载及后世摹本中,仍可一窥蝉的风采。相传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善画蜂蝶,虽无其画蝉作品流传,却能推测在那个对自然万物充满敏锐感知与艺术表达的时代,蝉定是画家笔下常客。蝉在唐代文化中象征高洁,受文人雅士推崇,画家们借蝉抒发自身对高尚品格的追求,以蝉入画,是将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融合的体现。
两宋时期,绘画艺术达到高峰,蝉在画作中的形象愈发多样且生动。北宋崔白的花鸟画注重写生,其笔下蝉的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从留存作品可想象,他画蝉时,必是仔细观察蝉的生活习性,故而能精准描绘蝉在枝头鸣叫、振翅欲飞的瞬间。蝉翼的透明质感、肢体的灵动姿态,皆在笔墨间得以呈现,展现出自然万物的蓬勃生机。南宋林椿的 《果熟来禽图》,画面主体是枝头成熟果实与活泼小鸟,在枝叶间,一只蝉悄然栖息。林椿以细腻设色,晕染出蝉的身体色泽,与周围果实、枝叶相互映衬,营造出宁静祥和的秋日氛围。蝉在此处,是自然和谐之美的点缀,也是时光流转、生命轮回的象征,暗示着季节更替,万物有序。
元代绘画强调笔墨情趣与意境营造,蝉在画中的意蕴也随之深化。黄公望的 《富春山居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山川连绵,林木葱郁。虽整幅画以山水为主,但在溪边树木、山间草丛,画家或许会用寥寥数笔勾勒出蝉的轮廓,隐于其间。蝉的存在,为宏大山水增添生命气息,它们在山林间鸣叫,更衬出山水的幽静深远,如同隐匿于尘世的智者,见证着自然的变迁与岁月的流逝,传达出一种远离喧嚣、回归本真的精神追求。
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更加多元,蝉在画作中的形象也更为丰富。明代画家吕纪擅长花鸟,其作品中蝉常与花卉、禽鸟组合,构成富有寓意的画面。如蝉与高洁的梅花搭配,强化了蝉象征高洁品格的寓意;与灵动飞鸟共现,则展现出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清代画家恽寿平以没骨花卉著称,在他画花卉草虫的作品中,蝉的刻画细致入微。他用色清新淡雅,将蝉的轻盈、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蝉似在花丛中飞舞停歇,为画面增添活泼灵动之美,同时也体现出画家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古代名画中的蝉,从简单的自然描绘,逐渐演变为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符号。它们或象征高洁,或寓意重生,或展现自然生机,在画家的笔墨下,成为永恒的艺术经典,让后人透过这些画作,领略到古代文化中对蝉独特的审美与情感表达,感受到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 张红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