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3|回复: 0

梁衡:散文三层美,一层一境界

发表于 前天 19: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人文一隅
梁衡: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散文是一种艺术,其美是有层次的。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个层次是描写的美。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类似美术作品中的素描。
《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二个层次是意境的美。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是作者的主观境界,是别人无法替代创造的。类似美术作品中的写意。
如果是素描作品,不同的画家画同一物互相可以很像。而写意画却不同,画家虽面对同一对象,画出的却大相径庭。
可以看出画家在作品中加入了自己个人的思想、气质。这种美是以现实物为核心衍射出的一种光环,又好像一块糖刚开始溶化,糖连同靠近它周围的水滴一起构成一种甜。如果说第一个层次是客观的美,第二个层次就是主观的心灵美。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第三个层次是哲理的美。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做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
第二个层次的艺术力量主要是在人们的胸怀中鼓荡,以情动人,使读者或悲或喜激动不已。
第三个层次的艺术魅力是一种冷静的思索,使读者在经过一番景的陶醉、情的激动之后,静思其中之理,并悟出宏观之道。
而这种道理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经你道破后人人承认。所以这一层次的美又返归到客观的美,不过更高一层。与美术作品比,它是抽象的、象征的画。还以那块糖比,这时糖已全部化完,我们找不见它的原形,但甜味是客观地存在着的。
第一个层次借助客观形象,其艺术力是暂时的,过目即忘;
第二个层次袒露作者主观的心象,有个性,艺术力持久;
第三个层次又返归到客观真理,点破天机,使人们永久地折服。
列简表如下:
第一层次
描写美 客观形象 直觉暂时
第二层次
意境美 主观形象 情感持久
第三层次
哲理美 客观抽象 思想永久
当然在一篇散文中要同时达到这三个层次是很难的,每篇文章可以主要追求一种美。比如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一种典型的描写美。
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尤其是微雕工艺。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核舟记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我以为古文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三个层次兼备的好文章: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大量的绘声绘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这是描写的美;
由景而及情,“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宠辱偕忘,把酒临风”,这是意境的美;
最后将这所有的景和情的积蓄一起迸发出来,点破一条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者读至此处没有不点头的。而且这千古至理名言,一读之后永远不忘。
正因为这篇文章在这三个层次上都有完美的体现,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传诵不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