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丁香
一天热过一天,最近,杭州上“热”搜了,对的,是“热”到全国第一的这种。
这些天,不仅气温高得离谱,今年的“热”还多了点细节——热得黏人、热得睡不着、热得像被蒸着炖着,因为湿度高。
空调开一宿都不解热,出门5分钟,后背湿成地图;哪怕坐着不动,也在流汗。白天热得发懵,夜里热得睡不着——可谓是昼蒸夜煮、连轴热。
也就在这两天,国家疾控局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不仅盯气温,更关注热到影响健康的临界点。的确,高温不仅带来一种体感上的不适。它正在成为一种严肃的健康风险,严重时,真的可能致命。
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高温不仅导致中暑、热射病这些“热相关急症”,还会加重全身性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神经、呼吸系统和糖尿病相关疾病的健康风险,或导致急性肾损伤。
像被困在“蒸笼”里
湿热,其实更加致命
要理解高温对身体的压力,得先从一个常被忽视的误区说起:我们看到的“气温”,和我们真实感受到的“热”,其实不是一回事。
在现实生活里,气温、湿度、通风情况,才决定了你会不会热到难受、甚至热到中暑。而很多时候,即使气温没那么高,但湿度够高,我们的身体也更难忍受。
要知道,我们身体有个自带的“空调系统”——出汗。汗液大部分是水,水的热导率很高,可以很高效地通过蒸发带走身体的热量,帮助我们降温。但,这个系统并不完美——如果空气湿度过高,汗水就蒸发不出去,就像被困在“蒸笼”里,身体无法有效散热,导致体温上升。
科学家还用一个更专业的指标来衡量“热得有多危险”——湿球温度。它可以被看作是湿布包裹住温度计——湿布就像你皮肤上的汗水——温度计的读数就是能通过汗水带走热量后的最低温度。
湿球温度越高,意味着环境让身体更难散热。根据2020年的一项研究:当湿球温度达到35℃,就是人类身体调温的“极限”,人在这种环境下,即便静坐、补水也可能致命。而2022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实测研究发现:在湿球温度30.5℃~31.5℃时,受试者就已经无法维持体温平衡。也就是说——我们对“湿热”的抵抗力,比以前想象的更加脆弱!而湿度越来越高,恰恰是全球变暖的真实后果之一。
在如今极端气候更加频繁的情况下,高温高湿度所带来的健康风险,更加值得被重视。而在更严重的后果之前,身体其实早就开始报警了——我们需要学会听懂这些信号,才能及时处理,不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高温危险三阶段
身体有预警,尽快采取措施
热相关疾病是由于高温环境下身体热调节功能失调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严重程度从轻微到危及生命。
轻度:腿部、腹部或其他肌肉出现疼痛性痉挛,伴随大量出汗,体温通常正常或略微升高。如出现,应立即停止体力活动,移至阴凉或空调环境。补充水分,最好是含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对痉挛的肌肉进行轻微的拉伸或按摩。
中度: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苍白,脉搏快速但无力,头晕、恶心、呕吐、疲劳、肌肉痉挛等,体温通常低于40℃。如出现,应立即移至凉爽环境,休息,松开紧身衣物,抬高双腿以改善血液循环。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或喷洒凉水,必要时使用风扇。
补充电解质饮料,如果症状持续超过30分钟或加重,立即就医,特别是无法自己喝水的情况下,可能需要静脉输液。
重度:核心体温跨过40℃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凝血系统紊乱,多器官开始缺血坏死。这时候,意识混乱或昏迷、抽搐、不再出汗、皮肤灼热发烫、血压骤降、呼吸急促,尿量明显减少。
如出现,要尽快展开现场急救,同时拨打急救电话。遵循“边降温边转运”的原则,有冲突时“降温第一,转运第二”。
首先要尽快脱离热源,如褪去衣物、转至通风阴凉处,首选冰水或冷水浸泡降温,没条件也可用室温水,若无法浸泡,蒸发降温、冰敷降温、灌胃降温也可以选择。总之,要尽快在发病30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低到39℃以下。
高温脆弱人群
这四类,需要特别注意
老年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容易得热相关性疾病。家里环境封闭、不通风,老人舍不得开空调,导致室内温度过高。加上体温调节不灵敏,热量无法散发,容易中暑。且老年人在湿热环境下,耐受力也更弱。相关研究显示:年轻人的生存极限湿球温度在26~34℃之间,老年人则为21~34℃,且年龄较大者在高温条件下的承受能力显著低于年轻人。
防护要点:室温建议≤28℃,最好配备温度计;每小时提醒喝水200 mL;低钠者可用低盐淡汤替代;日常自测体温;若≥37.5℃且持续上升应 立即降温并联系医生;家属或邻里每日至少一次电话/上门确认。
有基础疾病者: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朋友本身循环、呼吸或肾功能脆弱,高温易诱发急性发作。
防护要点:固定药物按时服用,不擅自减量;如需调整请先咨询医师;避免高温时段(10∶00~16∶00)外出;必要外出携带速溶补液盐;出现胸闷、呼吸急促、血糖异常立刻休息降温,如症状不缓解及时就医。
婴幼儿:研究发现,5岁以下儿童特别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婴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升温快,且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出汗少,散热困难。免疫系统也在发育中,容易感染气候相关的疾病,如腹泻等,且在湿热环境下更易加重。此外,婴幼儿无法像成年人一样表达不适,照顾者难以及时察觉和应对,增加了照护难度。
防护要点:绝不单独留车内;车内温度可在10分钟内飙升约50℃。哪怕只有很短的时间(比如超市买瓶水的工夫),也极具危险性;推车遮挡用湿纱布+小风扇,形成“小型蒸发冷却”,布料须保持湿润、定时喷水;穿透气连体衣;经常摸后颈、背部,若发烫立刻转阴凉处并补液。
户外工作者:对在户外工作的人而言(如建筑工人、外卖骑手、部队官兵、运动员、消防队员、执勤交警等),高温是重要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危害,虽然年轻人在生理上对高温更耐受,但有研究显示,高温对18~34岁的年轻人影响尤为严重,因为年轻人更容易从事户外劳动。长时间暴露及高强度体力消耗,大大增加了患热射病的风险。
防护要点:企业应调整班次,错峰作业、设置“清凉休息站”。每工作1小时休息10分钟;补水不限量(少量多次),最好含电解质;戴遮阳帽、速干衣;在工地或路面洒水降尘亦可降低地表辐射热;同伴之间互相提示、监督是否出现头晕、言语不清等危险信号。
除了上述高危人群,普通的通勤上班族也不能掉以轻心。每天早晚高峰在高温环境中奔波,公交、地铁、地面交通拥挤闷热,再加上空调冷热交替,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高温“击穿”防线。
高温出行或作业,要尽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选轻薄、宽松、浅色衣物;床品、枕套尽量用透气棉麻。夜间若室外比室内凉,可开窗通风;白天高温时关闭窗帘、遮阳帘。
冷水冲澡(体感略凉即可,不建议水太凉)或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下、膝窝等大血管区域。使用喷雾或把T恤打湿再吹风扇,蒸发带走更多热量。每小时至少1杯水(约200 mL),全天2~3L;运动或出汗多时可口服补液盐。避免饮用高糖饮料、浓咖啡等,它们会加速脱水。
夏天的高温不是小事,它确实会带来健康风险,尤其对老人、孩子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户外工作者来说。补水、遮阳、避开高温时段,也许只是些简单的小事,但却能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由空军杭州疗养院心血管科主治医师王飞宇审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