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王淑娉(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育人的重要指示,需要直面实践育人“系统、集成、协调、质效”的时代要求,突出课堂内外互通、师生共育、教学相长在优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层面的重要性,构建起“课内课外一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新范式。 贯通课内课外一体化场域,构建“立体化”实践育人新体系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求推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为此,实践育人新范式的基础,在于打破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传统壁垒,构建理实一体、相互融合、相互滋养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强化实践导向和实践创新能力考查,统筹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实践体验。 具体而言,一方面树立聚合教学理念,超越学科内容和教学内容本位观,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专业特色与实践特性同频共振、校内主动与校外联动同步发力”的复合型教学范式,实现教学内容聚合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践资源和网络载体,打通课堂输出与课外实践、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校内研发与校外转化的通道,形成“课上课下协同、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一体”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过程集成化。同时,在教学评价上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综合评价和增值评价的统一,真实反映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产学研活动中所塑造的批判思维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动手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品格素养。 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构建“双主体”实践育人新生态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求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为此,实践育人新范式的动能,来自师生之间由“强制传授-被动接收”单向灌输关系转化为“教学相长-协同互构”双向互动关系,师生成为实践过程中平等对话、相互启发的伙伴,这就需要在民主教学环境、深度精神交往、责任共通伦理层面激活内驱力。 师生最好的成长,有赖于“内生长”的自我驱动。从“传授者”到“协作者”再到“搭建者”的根本性变革,要求教师在引领启发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授渔”而非“授鱼”,应成为实践活动的设计者、资源的提供者、过程的引导者和困难的协助者;相应地,学生也实现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建构者”与“责任担当者”的跃升。如此,才能体现出教师在全程主导学术选题、方案设计、过程实施、成果展示与评价反馈等环节中的创新价值。这种互动的教学生态中,师生之间有智力的交锋,有观点的辨析,才有“原创力”的产生。 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质上是师生围绕真实问题或合作项目,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师以其专业储备和学术经验担任学生导师,学生则以其多样的视角、独特的构思和数字原住民的优势反哺教师。师生在平等对话、思维碰撞、协作攻关中,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和“成长伙伴”关系。这种深度的精神交往与智慧共生的互动教学生态,使得学生在方法探索和问题解决中逐渐陶铸“思考力”。 互动、开放、民主的教学关系是师生的共同愿景,这就需要师生在责任伦理的框架之下,建构“以相互尊重为起点、以平等对话为途径、以责任共通为归宿”的师生关系。敬畏教学、尊重学术,教师要成为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者、学生学业和精神的引路人,学生要尊重教师、尊重创造,厚植家国情怀,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师生共同体既是责任共同体也是情怀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师生之间精神的呼应和道德的映照,引领着双方各自塑造“德行力”。 融合课内外、师与生,探索“协同式”实践育人新路径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求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为此,落实好“课内课外一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范式,建成集“建设、批判、统一、多样”为核心的新型实践共同体就非常重要。实践育人新范式的推进,源于课内课外一体与师生共同参与的深度融合,并在一体化的体系建构、空间创设、队伍组建方面实现多向滋养。 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需分类分层构建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健全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为目标,以创新实践育人为重点,以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改革为手段,以完善学业评价为支撑的实践育人制度体系。 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全员全程创设以沉浸式思政实践为导向,以贯通式专业实践为基础,以服务型社会实践为重点,以孵化型“双创”实践为拓展的实践育人空间场域。 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将思政教育“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需组建以校内专业教师、兼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导,以科学家、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和非遗传承人等为示范,以校外基地负责人、项目领衔专家、行业骨干、学生群体为参与对象的家校社协同实践育人队伍。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还要利用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阵地空间。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为此,我们要以AI赋能课内课外一体与师生共同参与,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实践育人新形态。实践育人新范式的前进路向,离不开人工智能的技术加成,这种数字化思政新形态要求创新网络文化育人内容、提升网络和数字媒体价值引领能力、提升智能传播品质。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8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