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坦桑尼亚辽阔的大草原上,一项凝聚中非友谊的重大工程正稳步推进。东非原油外输管道项目(EACOP),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标志性项目之一,横贯乌干达与坦桑尼亚两国,全长1539公里。它不仅是承载能源互联互通的“钢铁动脉”,更是中非携手、文化交融的合作典范。 对参与其中的中坦员工而言,这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条连通技能成长、文化理解与命运交融的桥梁。 以建设促融合,在共事中育才 属地化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实战中实现中坦员工共同成长、共同成就的过程。 项目开工之初,便确立了“建设一项工程,培养一批人才,造福一方百姓”的属地化发展理念,积极推行“以建促培、以用促育”的管理机制。目前属地雇员比例已接近80%,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近4000个,开展各类技术培训超170人次,属地员工在施工、管理、后勤等各环节全面融入,逐步形成一支高效务实、文化交融的国际化建设队伍。 中国石油管道局一公司东非项目PS3泵站,坦桑尼亚籍女青年Livia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两年前,她还只是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如今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HR与综合管理骨干。每天清晨六点半,她随通勤车奔赴施工一线,整理资料、协调沟通、服务员工,工作有条不紊。她说:“在CPP工作让我不断突破自我,也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责任与担当。” 在理解中沟通,在信任中携行 文化融合的关键,不在语言,而在彼此的理解与尊重之中生发的信任与默契。 在属地化快速推进的同时,文化差异带来的融合挑战也贯穿项目始终。不同的沟通方式、时间观念与行为习惯,构成中坦员工之间理解与磨合的现实背景。 “刚开始我很胆怯,害怕表达错误。但中方同事都特别耐心,一点点地教我。”Livia说。她逐步从模仿者、学习者成长为文化桥梁的“传声筒”与“缓冲器”——一方面精准理解中方制度与管理逻辑,另一方面协助属地员工调整适应,在中非团队之间搭建起信任与协同的通道。 “她们是最了解属地文化的人,也是我们推动管理落地、提升执行效率的重要支点。”PS3部门经理穆昱龙坦言。 在实践中成长,在共建中成才 越来越多属地员工在岗位中锤炼本领,在共建中实现职业梦想,为项目注入持续向上的生命力。 Livia的成长不是个例。在长达1500多公里的管道沿线,分布着众多像她一样的属地员工。他们有人守护营地后勤,保障物资供应;有人奔走于翻译、行政、人事等岗位,保障高效运转;也有人走进焊接、测量、质检等技术一线,在汗水与实践中掌握技能、收获尊重。 项目团队不断为属地员工搭建成长平台,通过技能培训、岗位锻炼、人才储备机制等形式,打通他们晋升的“上升通道”,并设立“属地员工成长示范岗”等激励机制,激发更大潜能。 更为重要的是,属地员工不再只是执行者,更逐渐走入管理与决策体系。这种“共建共享共融”的属地化策略,正在为项目带来更具韧性、更有温度的组织文化,也为中方管理模式本地化探索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在EACOP项目的建设现场,每一条焊缝、每一次调度、每一个早出晚归的背影背后,都闪耀着中坦合作的光芒。属地化不仅带来就业,更传递信任,赋能成长,孕育希望。 “她们既是中坦合作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更是发展的见证者与受益者。”项目书记黄运祥如是说,“她们的成长,终将成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宝贵财富。” 或许在未来,Livia的孩子将站在这片土地上,看到母亲奋斗的足迹,感受这条能源通道带来的深远改变。 这就是东非项目的属地故事——跨越国界,连接心灵;奔赴现在,也启迪未来。
作者:申君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