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小手册提升企业获得感(纵横)
李治国《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9日 第 05 版)
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是经营主体生存的土壤。一段时间以来,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举措层出不穷,政策文件接连出台,但在一些地方,一个现实问题始终存在:政策工具箱越装越满,企业获得感却有待提升。症结何在? 不久前,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推出的“开店一件事”手册,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手册的精髓在于全周期、精细化:以店铺的生命周期为轴,将开店历程细分为37个关键环节,从开业筹备时的证照申领,到经营存续的合规维护,再到闭店撤离的善后事宜,每一步都清晰罗列材料清单与办理路径。这本手册成为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有益探索。 优化营商环境,不少地方确实不遗余力,但企业还是容易在迷宫般的办事流程中碰壁。要使营商环境成为滋养企业成长的沃土,须让服务“颗粒度”足够细致,在证照办理等微小却关键的节点上提供明确指引;还要以需求为导向,将政策语言转化为商户能懂、好用的实用工具。将政务服务嵌入企业生产运营全过程,倾听企业诉求,沉下心打磨服务细节,用政府服务的“加法”换取企业负担的“减法”,才能最终实现市场活力的“乘法”。 由此而言,优化营商环境的效果好不好,不只看政策数量多少,更要看政府能否以贴心服务让企业感受到改革的温度与力度。其中的关键是政府角色和职能转变——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从审批者转变为赋能者。当政府用企业的视角思考问题,用经营者的逻辑设计服务,改革的成效便能让企业可感可及。 营商环境优化不是单独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政企社协同发力的“大合唱”。只有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共治的服务生态,将营商环境拓展为涵盖政务服务、要素保障、法治环境、城市温度的复合生态,让企业办事快、好办事,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才能持续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