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德类歇后语
1、郑庄公挖地道——不到黄泉不相见。出自《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郑庄公与母亲姜氏因权力纷争反目,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经人建议挖地道至泉水(黄泉)处相见,以化解矛盾。比喻双方因矛盾发誓不再见面,后经调解勉强和解,带有无奈或被迫的意味。
2、要饭的看丈母娘——穷孝顺。“要饭的”指贫穷之人,“孝顺”本是美德,但此处因经济条件限制,孝顺显得力不从心或形式化。讽刺人因贫穷而无法真正尽孝,或指表面上的孝顺行为缺乏实际能力支撑。
3、一根藤上的瓜——苦甜是一家。同一根藤上结的瓜,无论味道苦甜,都属于同一家庭(藤蔓)。比喻家庭成员或团体成员命运相连,无论顺境逆境都需共同承担,强调团结和归属感。
4、药店里的草药——少不了的一位(味)。“位”谐音“味”,中药配方中每种草药都称为“一味”,缺一不可。比喻某人或某物在特定环境中不可或缺,是关键组成部分。
5、大合唱——异口同声。大合唱时众人同时唱出相同的旋律或歌词。形容众人意见一致,或同时发出相同的声音,强调一致性。
6、千年的大树——根深叶茂。生长千年的大树,根系深厚,枝叶繁茂。比喻基础牢固,事业或势力发展兴旺,也指事物经过长期积累而蓬勃发展。
7、茶馆搬家——另起炉灶。茶馆搬家后需重新搭建炉灶煮茶。指放弃原有基础,重新开始;或比喻重新组织力量、另搞一套。
8、骂了皇帝祖先——不忠不孝。辱骂皇帝祖先,在封建伦理中既违背“忠君”(不忠),也违背“敬祖”(不孝)。指责人行为极端,违背伦理道德,多用于批判不忠不孝之举。
9、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原指三种不孝行为(一说为阿意曲从、家贫亲老不仕、不娶无子),其中“无后”(无子嗣)被视为最大的不孝。传统观念中强调传宗接代的重要性,现多被批判为封建思想,仅作文化典故理解。
1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塞翁失马后反而因祸得福。比喻坏事可能转化为好事,提醒人用辩证眼光看待得失,保持乐观心态。
11、二流子打锣鼓——吊儿郎当。“二流子”指游手好闲之人,打锣鼓时态度不认真,动作散漫。形容人做事不认真、态度散漫,缺乏责任感。
12、借米还糠——气鼓气胀。借米却还糠(劣质物),比喻用差东西偿还好东西,令人气愤。形容人因被亏待或不公对待而极度生气、不满。
13、灯草灰过秤——没分量。灯草灰极轻,过秤时几乎无重量。比喻人说话做事无足轻重,或指事物价值低、不重要。
14、买了罐子打了把——别提了。罐子的“把”(把手)损坏,导致罐子实用性大减,提起来会联想到遗憾。表示事情令人遗憾或尴尬,不愿再提及,常用于回避话题。
15、麦秆吹火——小气。麦秆孔径小,吹气时气流微弱,比喻“小气流”(小气)。形容人吝啬、不大方,或指做事格局小。
16、鸡蛋里挑骨头——专找岔子。鸡蛋本无骨头,偏要寻找,比喻故意挑剔。指责人故意找缺点、制造矛盾,多用于批评无理取闹的行为。
17、一只筷子吃藕——专挑眼。用一只筷子戳藕的孔洞(“眼”),比喻专门挑毛病。与“鸡蛋里挑骨头”类似,指故意挑剔、找茬。
18、闭眼吃毛虱——眼不见为净。闭眼吃毛虱,假装看不见脏东西,自我安慰干净。指对不如意的事采取回避态度,假装不存在,以求得心理安慰。
19、要饭的借算盘——穷有穷打算。乞丐虽穷,仍用算盘精打细算,规划生活。形容人虽经济困难,但仍善于计划、安排生活,强调积极的生活态度。
20、睡在棺材里伸手——死要钱。人死入棺仍伸手要钱,讽刺贪婪至极。批判人对金钱的极度贪婪,至死不悟,含贬义。
21、猫不偷鱼吃——假正经。猫本爱吃鱼,若假装不偷鱼吃,就是装模作样。讽刺人表面正经,实则虚伪,掩盖真实欲望。
22、半夜里打雷心不惊——问心无愧。不做亏心事,半夜打雷也不害怕。形容人行为正直,内心坦然,无所畏惧。
23、蜡烛一生——损了自己照亮别人。蜡烛燃烧自己,发出光亮照亮他人。赞美无私奉献、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24、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出尔反尔。手翻覆之间可呼云唤雨,比喻人反复无常。形容人言行多变、不守信用,随意改变主意。
25、王八钻火坑——连憋气带窝火。王八(鳖)钻火坑,既憋气(呼吸困难)又窝火(被火烤)。形容人极度委屈、愤怒,却无处发泄的状态。
26、灯影子打哈欠——皮(脾)气。“灯影子”即皮影戏人物,打哈欠时“皮”动,谐音“脾气”。调侃人性格或情绪,略带幽默地指人的脾气特点。
27、钻进牛角尖——拐不过弯来。牛角尖越往里越窄,比喻思路僵化,无法变通。形容人固执己见,遇事不灵活,陷入死胡同。
28、廉颇拜访蔺相如——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因嫉妒蔺相如,后知错背负荆条请罪,二人和好。指主动承认错误,诚恳道歉,比喻勇于改错的态度。
29、癞蛤蟆上蒸笼——气胀气鼓。癞蛤蟆被蒸时身体膨胀,像充满了气。形容人因愤怒或委屈而情绪激动、鼓鼓囊囊的样子。
30、恶人告状——居心不良。坏人先告状,企图诬陷他人。指责人存心不良,通过诬陷他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31、草滩失火——留情(青)。“青”指青草,“留情”谐音“留青”,草滩失火后仍有青草留存。比喻做事留有余地,或对人宽容,不赶尽杀绝。
32、拉胡子过街——牵须(谦虚)。“牵须”谐音“谦虚”,拉胡子(须)过街,戏称“牵须”。用谐音幽默地表达“谦虚”,含调侃意味。
33、拽着胡子过河——牵须(谦虚)过渡(度)。“牵须”谐音“谦虚”,“过渡”谐音“过度”,拽胡子过河需“牵须”且“过渡”。调侃人过于谦虚,或指行为超出必要限度。
34、半道上捡个喇叭——有的吹啦。捡到喇叭后可以吹奏,比喻有了吹嘘的资本。讽刺人得到一点机会就大肆炫耀、夸夸其谈。
35、抱着擀面杖当箫吹——一窍不通。擀面杖是实心的,无法当箫吹奏,形容对事物完全不懂。指对某事毫无了解,技能或知识匮乏。
36、半天里响鞭炮——放空炮。鞭炮在半空中爆炸,声响空荡,无实际作用。比喻说话做事不切实际,空有形式而无效果。
37、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孔子是学者,搬家时书多,“书”谐音“输”,形容屡败。用于调侃人做事接连失败,或赌博、比赛中多次输掉。
38、拉马不骑——过谦(牵)了。“牵”马不骑,谐音“过谦”(过于谦虚)。幽默地劝人不必过于谦虚,接受他人好意。
39、庙里的菩萨——从来不出名(门)。菩萨在庙里不出“门”,谐音“不出名”。调侃人或事物默默无闻,缺乏知名度。
40、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三国时期,司马懿与诸葛亮多次交锋,对诸葛亮的才智心悦诚服。指真心佩服对方,承认自己不如人,心甘情愿居于下风。
41、头顶上长眼睛——旁若无人。眼睛长在头顶,只看上方,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形容人傲慢自大,目中无人,不尊重他人。
42、瞎子坐上席——目中无人。瞎子看不见人,坐上席(主位)仿佛无视他人存在。讽刺人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中。
43、穿钉鞋拄拐棍——稳上加稳。钉鞋防滑,拐棍辅助平衡,双重保障更稳固。形容事物非常稳固、可靠,或做事谨慎,确保万无一失。
44、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包公(包拯)铁面无私,斩杀犯法的侄子包勉,以身作则。指要纠正别人的错误,首先需自己言行端正,树立榜样。
45、见人先作揖——礼多人不怪。见面先行礼(作揖),多礼貌不会招人反感。强调待人接物应讲究礼节,礼貌待人总不会出错。
46、披大氅偷烟袋——文明人不做文明事。穿着体面(披大氅)却做偷窃之事,言行不一。讽刺外表斯文的人做出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
47、大厅中央挂字画——堂堂正正。大厅中央是庄重之处,挂字画显得正派大气。形容人言行光明磊落,或事物端庄正式,无懈可击。
48、半夜里睡不着觉——心邪。因心中有愧或邪念,导致深夜无法入眠。指人内心不正,怀有不良想法,导致心神不宁。
49、香水洗狐狸——臊气还在。用香水洗狐狸(狐臭重),难以去除异味,比喻本质难改。讽刺人本性恶劣,即使表面粉饰,坏本质仍无法掩盖。
50、背着丈夫打酒喝——招待外人。背着丈夫买酒,却用来招待外人,比喻胳膊肘往外拐。指责人不维护自家利益,反而讨好外人,含贬义。
51、桌子上放碗水——坦平。桌面平整,碗里的水也平稳,比喻“平坦”。形容道路或处境平顺,没有波折,也指人心境平静。
52、关上门做皇帝——自尊自大。在小范围内自封为皇帝,自以为了不起。讽刺人在小圈子里狂妄自大,缺乏自知之明。
53、寿星老爷卖妈妈——倚老卖老。寿星(长寿者)以年纪大为由,售卖母亲,比喻仗着年长摆架子。指责人凭借资历或年龄优势,不尊重他人,摆老资格。
54、开山平地——积少成多。开凿大山、平整土地,需长期积累小块成果。指事物通过不断积累,由少变多,强调坚持和积累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