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85|回复: 0

乐不思“坐”

发表于 2008-4-11 20:39: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乐不思“坐”



     闲暇之余站在书橱跟前读书,不知不觉过去几个时辰,真可谓乐不思“坐”。

    确实,“坐读”不如“立读”。立读,源于海明威的“柜前立读法”。海明威,世界文学史上“跨越战争年代”的美国优秀小说家,中学毕业后当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先在战地医院服务,后又去当战地记者,深入观察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作为记者,他多次参加英国的空军行动。战地记者的工作紧张而又流动性大,海明威没有整块整块的时间坐下来“摊读”、“捧读”,也不可能静下心来“横读”、“竖读”,战争更不允许他携带许多书籍随军行动。每当部队在城市驻扎下来后,海明威总是寻找图书馆或书店,他站在书柜前翻阅着手中的书,在短时间内浏览世界文学的精华。这就是他常采用的“柜前立读法”。这一读相,不是将书从头至尾一页一页地读,而是首先细读书的目录和各章节、小标题,其次读前言、序言或者后记、跋一类的较短的说明文字。这样就了解了全书的概貌。下一步,再翻一翻目录上所提示的最为感兴趣的章节、选段。

    来自东瀛的加藤固一先生倡导“选择随意的读书姿势”,他反对将“端坐”这一约定俗成的读相规定为最理想和唯一的正确方式。在尽量抛开书桌,充分利用尽可能多的地点来读书方面,加藤先生则为我们做了极好的榜样。他力主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在一切适宜的地点读书,外出旅行时读书,在合适的交通工具上读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藤先生曾利用乘电气列车上下班的一年时间,靠毅力与手不释卷,熟练掌握了拉丁语。加藤固一还主张阅读者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和针对不同的书籍,采取相应适宜和有效的“读相”。

   比如摊读,就是将书放在桌子上或者膝盖上,用一种审视的目光,对那些文字进行检阅。人对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样的读相,有些认真的味道。著名山水诗人孔孚先生,生前酷爱读书,但不论什么样的读物,他都要摊放在桌子上读,每一本书,都像张开翅膀的白鹭,孔孚先生必须让它们憩息于书桌的水田,心,才能释然、安然……

    再比如捧读,可谓优美的读相,无论你站着抑或坐着、躺着,只要你把书捧在手里,哪怕你读不了三页五页,也对得起书了。像孩子捧着梦想,像草叶捧着露珠,像风儿捧着小鸟的翅膀。一个“捧”字,似乎可以道出读书人对书的尊重。

    横读,就是边看边翻,自管一路翻下去,眼睛顺势横扫而过,窜皮不入内,看过便随手扔在一边。读报或者武侠小说往往是横读。横读所需要的是了解,粗知即可;再加上一些愉悦和刺激。

    还有竖读,就是每一页都不肯轻易放过,时而要把一段深邃且优美的文字重新再看过一遍,时而会坠落字里行间,让思维或情感纠缠其中,甚至愈陷愈深。竖读的书有它的个性。它不适于旅行中阅读;阅读最好是在晚间,独自一人,没人坐在身边,哪怕不出声地坐在那里。如果你心里有烦事,也别动这种书。它可绝对赶不走在你心里翻腾的那些东西。只有你内心一片平和——你为他准备一个很大的心灵空间时,“竖读”才可以开始。冯骥才先生以法国一篇散文《第一口啤酒》为例,说明了竖读的意义。他认为,这篇不过千把字的文章,所写的一律是最细微的生活感受。这种感受都是非理性的、平淡之极的,甚至是一些极轻微的感觉。它细小轻微得我们绝对不会记住。比方你攥那把小折刀削苹果皮时,手指常常攥在刀刃上;比方一个个光亮的豆子从豆荚里被挤出来时,最后一个总是很小很弱……它叫你“重新看到了生活和自己”。这个“重新”,是经过作家的感受力、发现力和审美力的帮助,使我们“重新”感到生活无处不是这样优美和迷人。读着读着,真感受到作家在刻画入微地描写驾车夜行时发出的感慨:“希望黎明的曙光晚一些到来”,从而长久地沉浸在书中这种生活的美感里。这一瞬,我们的心灵真被他重新塑造了!

    俗话说,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其实也读有读相。不过现实生活中,往往读无定相其乐无穷。(顾盛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