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醉是侠风骨
图 张修东
词,这一独具魅力的文学体裁,以其独特的格律、丰富的体式与调式、灵活的用韵方式以及多样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将系统梳理填词的基本知识,从词的概念及起源,到格律、体式与调式、段式与句式,再到用韵与换韵,以及写作技巧等,为词的创作者提供一份详尽的指南。
一、词的概念及起源
词,是一种形成于唐代、盛于宋代的新型格律诗。它最初与音乐紧密结合,多用于合乐歌唱,因此在唐五代时期常被称为“曲”“杂曲”“曲子词”等。到了宋代以后,随着词的独立发展,人们开始称其为“词”,并衍生出“乐章”“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多种别称。
由于“词”字本身既可以指歌词中的词,也可以指诗词中的词,为了避免混淆,我们通常将诗词中的词称为“律词”。律词实际上是格律诗体对长短句的一种延伸,它丰富了格律诗的体裁,使其更具灵活性和表现力。
二、词的格律
词的格律是填词的基础,它规定了词的结构、音律和韵律等方面的要求。以下是词格律的主要特点:
(一)定段、定句、定言
词的结构相对固定,每首词由一段、两段或三段等构成,这称为“定段”。同时,每首词由固定的句数组成,称为“定句”。此外,每句由固定的字数构成,称为“定言”。例如,《如梦令》是单调,共六句;《菩萨蛮》是双调,上下片各四句;而《兰陵王》则是三叠,分为三段。
(二)平仄
平仄是词的音律基础,它规定了每个字的声调。在整首词中,每个字的平仄都有具体规定,并且落实到每个字上。平仄的运用使得词的音律更加和谐,增强了词的音乐性。
(三)对仗
与律诗不同,绝大部分词不要求对仗。不过,有些词在特定位置是要求对仗的。例如,《踏莎行》《鹊桥仙》每阕的首二句,《满江红》中间的七言句,《沁园春》中间的四言句等都要求对仗。这些对仗的地方必须严格遵守对仗规则,以增强词的对称美和节奏感。
(四)押韵
词的韵比诗的韵要宽。诗韵中《佩文韵府》共有106部,其中平韵上平、下平各15部,共计30部。而词韵中《词林正韵》仅有19部。诗韵一般只押平韵,而词韵既可以押平韵,也可以押仄韵,还可以换韵。这种灵活的押韵方式使得词的韵律更加丰富多样。
(五)章法
词的章法是以句号为单位进行组织的。句号内要求承接自然,句号之间则要求递转有致。一个句号相当于格律诗的一联。例如,在《念奴娇》中,上阕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个句号,承接自然;而从上阕到下阕的过渡则需要递转有致,以展现词的情感和意境的变化。
(六)叠字、叠句、叠韵
一部分词在特定位置有叠字、叠句、叠韵的要求。例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就使用了叠字“常记”“不知”,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叠句则如《钗头凤》中的“错错错”“莫莫莫”,通过重复来强化情感表达。叠韵则是在韵脚处使用相同的韵母,如“花发”“月下”等,使得词的韵律更加和谐。
(七)词句的平仄与律句
词的字数虽然长短不一,但其句式大多基于律句。除了常见的五字句、七字句外,三字、四字、六字句也多为律句。王力先生曾精辟地分析过,三字句可以视为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视为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则可视为七言律句的前六字。例如,《生查子》完全由五言律句构成,押仄韵;《浣溪沙》则完全由七言律句构成,押平韵。而有些词则是由五言律句与七言律句合成的,如《卜算子》上下阕各三句五言句,一句七言句。
三、词的体式与调式
(一)体式
填词是按照曲谱来创作的。根据字数的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 - 90字)、长调(91字以上)。此外,根据词的段落结构,词可以分为单调(只有一段)、双调(两段,分上、下阕)、三叠(三段)、四叠(四段)。其中,双调最为常见。
然而,这种分类方法并非绝对科学。例如,有些词虽然被称为“令”,但字数并不一定在58字以内,如《百字令》。再如,《临江仙》《七娘子》等词既有58字的版本,也有60字的版本,难以简单归入小令或中调。
(二)调式
词调最早来源于民间曲调,包括爱情歌曲、劳动歌、祀神曲等多种类型。词调是指词的腔调,唐宋时期的词与曲紧密结合,以节奏的缓急区分乐曲。节奏舒缓的称为“慢调”,简称“慢”。慢词与急曲相比,声调更长,字数和句数也相应增加。例如,《卜算子慢》有89个字,而《卜算子》仅44个字。
词的调式主要有“慢”“令”“引”“近”四种。“慢”即慢曲,每片8拍;“令”为令曲,小令每片4拍;“引”和“近”每片6拍。此外,词的调式变化还可以通过“偷声”“增字”“减字”“摊破”等方式实现。
1.“令”
最初,某些词牌加称为“令”,可能与行酒令有关,其格式并无变化。例如,《浪淘沙》又称《浪淘沙令》,《调笑》又称《调笑令》等。后来,“令”一般指字少调短、节拍较促的词,如《十六字令》《三台令》(24字)等。不过,也有个别长调称为“令”。
2.“引”和“近”
“引”和“近”都有引长、扩充的意思。“近”词又称为“近拍”。引词和近词一般比原词较长,节奏较慢。例如,《千秋岁》71字,《千秋岁引》则为82字;《诉衷情》45字,《诉衷情近》则为75字。
3.“慢”
“慢”即“慢曲子”的简称,指唱起来节拍较慢。慢词的字数一般比原调的字数多得多。例如,双调《浪淘沙》54字,《浪淘沙慢》扩为三叠,132字;《雨中花》50字,《雨中花慢》则是100字。
4.“摊破”
“摊破”即“摊开”“裂开”的意思。为了适应乐曲节拍变动的需要,有时词人对原调的字数有所增加,或破一句为两句,随之,在结构和用韵上也可能有所变动,从而形成别体。例如,晏殊的《浣溪沙》与唐无名氏的《摊破浣溪沙》相比,后者上、下片各增3字,韵脚也发生了移动。
5.“促拍”
“促拍”是由增字而形成的词调别体。增字使得两个韵脚之间的距离较远,节拍变得松散,因此需要促节短拍加以调节。例如,辛弃疾的《丑奴儿》正体上下片各4句3韵,而朱敦儒的《促拍丑奴儿》两片各6句3韵,第二、三韵之间隔了3句,共12字,演唱时需要促节短拍。
6.“减字”
“减字”指减少原调的字数,同时改变句式和用韵,从而形成另一种词调。例如,欧阳修的《木兰花》与朱敦儒的《减字木兰花》相比,“减字”调共减了12个字,且换了韵,而原调是不换韵的。
7.“偷声”
“偷声”也是一种由于减字并改变原调句式而另成的词调,与“减字”调基本相同,但更侧重于用韵的变动。例如,北宋张先的《偷声木兰花》与原调相比,“偷声”调“偷掉”了6个字,同时用韵也由仄改成平。
8.“转调”
“转调”是对原调增字破句并变换宫调所形成的另一种词调。例如,姜夔的《踏莎行》与南宋赵彦端的《转调踏莎行》相比,两调的4个4字句保持不变,原调的6个7字句,“转调”后分别变为8字句和9字句,且多指用2韵。
9.“添字”
“添字”是对原调某些句子增加字数,但不破句,从而形成的另一种词调。例如,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对原调《丑奴儿》上、下片末句7字各增2字,然后分割为4字的和5字的2句,形成别体。
(三)自度曲
自度曲亦称自度腔,是指精通乐理的人不依已有的词牌填词,而是自己创作曲调去填词。这种由自己创作的词调称为自度曲。例如,姜夔、柳永、周邦彦等都写过不少自度曲。然而,如果选择了词牌去填词却不遵守规则,那么所写的作品既不能称为词,也不能称为自度曲,只能说是“四不像”。
(四)流派
按作家流派风格,词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词则多抒情,婉转缠绵细腻,语言含蓄,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或男女恋情。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
(五)词牌
词牌是指填词时所用的曲调名。有的词牌除正名之外还有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数格的情况。但不论何名,每个词牌均应遵循“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规则。填词时应备有工具书,如《钦定词谱》《白香词谱》等词谱,以及《词林正韵》等韵书,以便参考。
词牌的命定各有出处来历。有些词牌沿用诗歌的旧题,如《渔歌子》《巫山一段云》《竹枝词》等;有些词牌摘引名句的几个字,如《西江月》《忆江南》《青玉案》等;有些词牌按照字数的多少命名,如《十六字令》《百字令》等;有些词牌采用人名或地名,如《祝英台近》《沁园春》《念奴娇》等;有些词牌取最初所赋的对象,如《临江仙》《天仙子》《河渎神》等;还有些词牌是词人自己命定的,如姜夔的《暗香》《疏影》《扬州慢》等。
四、词的段式与句式
(一)段式
词的段式是指词的分段方式。分为两段的词,上段叫上片或上阕,下段叫下片或下阕。这种双调的词每段称为“片”或“阕”。而分为三、四段的词称为“叠”,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例如,《宝鼎观》就是三叠。单词也称单片,全首不分段,多为小令,如《十六字令》《渔歌子》等。
双调中,上下片的字数、句式、平仄和用韵有的相同,有的不同。例如,《菩萨蛮》上下片句式与字数与用韵均不同,而《一剪梅》则上下片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都相同。
(二)句式
词的句式多样,韵脚处需要押韵。与诗不同,词的用韵相对较宽。诗韵用的《佩文诗韵》共有106部,而词韵用的《词林正韵》仅有19部。其中,“平、上、去”声14部,入声5部。在词韵中,上声去声可以通押。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词牌标明宜用“入声”字,如《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等,填词时应尽量使用“入声”字。
五、用韵与换韵
填词时的用韵主要有三种:平韵、仄韵(含入声)以及换韵。词的押韵要求与格律诗的押韵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词的押韵形式较为丰富,可平可仄,可句句押也可几句一押,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以下是具体介绍:
(一)可平可仄
押平声韵的词牌有《忆江南》《一剪梅》《江城子》等;押仄声韵的词牌有《如梦令》《渔家傲》《卜算子》等。
(二)可疏可密
押韵较密的词牌可句句押韵,如《忆王孙》《长相思》《一剪梅》等,小令一般押韵较密,风格鲜明。押韵较疏的词牌可几句一押,如《念奴娇》《青玉案》《声声慢》等,用韵疏的一般为中长调,风格沉郁。
(三)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
一韵到底的词牌占大多数,如《一剪梅》《蝶恋花》《青玉案》等。换韵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阕内换韵
如《钗头凤》在阕内一种仄韵换成另一仄韵,两阕换法一致,整首词共用两个韵。
2.阕间换韵
如《清平乐》仄换平,一阕一韵,整首词两个韵,上阕为仄,下阕为平。
3.阕内阕间都换韵
既阕内换韵,两阕各换各的,全首词共四个韵。如《菩萨蛮》上阕仄换平,下阕另外的仄韵换成另外的平韵。《虞美人》也是这种形式。
4.平仄交错
在阕内平、仄韵交错使用,如《相见欢》《调笑令》《定风波》等。
5.平仄通押
如《西江月》《渡江云》等。
(四)叠韵
在词中,有些地方有使用叠韵、叠句或部分叠句的要求。例如,《调笑令》《如梦令》《钗头凤》《章台柳》等词牌都有叠韵或叠句的使用。还有的词牌如《采桑子》《一剪梅》中的四言句可叠,也可不叠。
(五)入声韵
有的词牌常单押入声韵,如《忆秦娥》《满江红》《念奴娇》《雨霖铃》等。换韵又称换部,也叫“平仄转换格”。在填这类词牌时,一般先用仄韵,再用平韵,且平声韵必须与仄声韵不同部。换韵后又回到原来韵部上,也叫“平仄错叶格”。这种换韵方式为先用平声韵,然后换到所用平声部以外的仄韵部上,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平声韵上。这类词写起来难度稍大,但写得好了,能收到独特的效果。例如,《诉衷情》《定风波》《相见欢》等词牌都属于这种形式。
六、词的写作技巧
填词与写诗一样,需要意在笔先,情在笔先。那种“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生拼硬凑”出来的作品,往往缺乏感染力。不同的词谱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及表现力,因此在填词时,选择合适的词谱至关重要。以下是两种具体的选择方法:
(一)根据词体艺术风格及表现力选择
过去选择词谱也叫“择腔”,即用什么曲调表达什么样的情调及情感。虽然词的曲调大多已经失传,但词体对情感表达的影响仍然存在。例如,《满江红》适合描写壮志,情感悲壮;《长相思》《忆江南》适合怀旧;《踏莎行》适合描写雅情。反之,如果用《破阵子》描写婚姻,用《长相思》描写战争,则会显得不协调。
此外,有些词牌的艺术特色可以从词的名称上有所了解。例如,《蝶恋花》《点绛唇》《鹊桥仙》适合描写感情;《南乡子》《破阵子》《渔家傲》适合描写事业。因此,在选择词谱时,应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来选择合适的词牌。
(二)根据灵感节奏与结构选择
这是一种切实而实用的方法。例如,如果灵感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种结句结构,其节奏为“3,5,3”式,可在词谱中查找与之匹配的词牌,如《满江红》,其结句结构正好为“3,5,3”式。又如,灵感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种结句结构为“7,4”式,查词谱可知《浪淘沙》正好符合这种结构,那么就可以依此谱填词。
填词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艺术。通过对词的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创作者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词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