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江西丰矿集团新高焦化有限公司的备煤车间,一个“千元创奇迹”的故事正在上演:仅通过1000元的技术革新,竟实现了每年30余万度电的节省。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卸煤效率,还降低了物流成本,实现了三方共赢。
年初,公司供应部门调整运输策略,导致汽车到厂煤量猛增至每月3万余吨,备煤车间的汽车受煤坑成为产能的“瓶颈”环节。每日超过1000吨的卸煤任务,因受煤坑内平铺的工字钢设计缺陷,煤炭极易堵塞,需人工疏通,耗时费力,司机与工人都苦不堪言。此外,为保证煤炭入坑后的运输,4条皮带需全程运转,即便在疏通堵塞时,皮带也无法频繁启停,导致电量浪费严重。
面对这一困境,备煤车间党支部书记、主任张红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多次蹲守受煤坑,仔细观察后,提出在工字钢上加装A字型钢构件以加速煤炭分流的设想,并与车间技师刘子波探讨可行性。这一想法得到认可后,刘子波迅速绘制图纸,钳工班长熊昌森带领技术骨干紧锣密鼓地进行制作与安装,对受煤坑实施升级改造。
试运行时,堵塞问题迎刃而解,但新问题接踵而至:车辆卸煤时,受煤坑边缘水泥结构阻力大,部分煤炭无法及时落底,导致少量溢出,影响后续卸煤效率。张红原、刘子波、熊昌森再度商议,决定在水泥墙边安装不锈钢斜挡板。这一改进方案仅花费1000元,却彻底攻克了所有难题。
自今年3月实施革新以来,效果立竿见影:汽车卸煤堵塞与溢出问题不再出现,卸煤时间从6分钟缩短至4分钟,效率提升50%以上,每小时卸煤量从400余吨跃升至600余吨。卸煤速度加快,皮带运转时间大幅减少,用电量随之显著下降。3至6月车间报表显示,吨焦耗电量降低0.4度,每月节电3万余度,每年可为公司节省30余万度电。
如今,汽车司机运煤等待时间大幅缩短,岗位工人劳动强度减轻,备煤车间产能提升。这场仅投入1000元的小革新,实现了司机、工人和车间的三方共赢,彰显了创新的巨大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万水平 杨波 记者 徐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