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回复: 0

[已见刊] 工匠人才培育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发表于 昨天 21: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企业培育力度不均  技术交流壁垒多  
工匠评选机制不健全  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工匠人才培育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图2幅)
6月28日20时,《班组天地》杂志热点主题讨论会在中企互动会员群准时举行。会议伊始,主持人首先分享了全国总工会印发的《工匠人才培育实施办法》相关内容。这一重要消息迅速引发在线职工的热议。大家普遍认为,《工匠人才培育实施办法》为职工搭建了成长的“快车道”,并随即围绕企业工匠培育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行的应对措施展开了热烈讨论,一场关于工匠人才培育的“头脑风暴”就此展开。
一些职工自豪地分享了所在企业在工匠人才培育方面的积极实践与显著成果。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数控车工张海滨说:“作为我国重型装备制造领域的骨干企业,中信重工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度融入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开办工匠讲堂、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开展‘金蓝领’工程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为产业工人搭起广阔的成长平台。近年来,中信重工已有多名劳模、工匠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名单,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国家能源神东煤炭集团上湾煤矿综采一队队长周建国分享说:“我们矿里推行‘师徒结对+井下实训’模式,新矿工入职后,会由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担任导师,手把手传授巷道支护、设备操作等核心技能。在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改造项目中,导师带着徒弟们深入井下,从设备安装调试到日常维护全程参与,不少年轻矿工不到一年就能熟练掌握智能化设备操作,独立承担起采煤班组的重要工作。”​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带电作业中心职工赵立强说:“公司打造的‘电力工匠创新工作室’成效显著,不仅为员工提供先进的试验设备和充足的研发资金,还鼓励跨部门组建创新团队。去年,我们团队针对电网智能巡检难题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出新型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大幅提升了巡检效率和精准度,团队成员都获得了表彰奖励,极大激发了大家参与工匠培育、投身技术创新的热情……”
在热烈的线上交流中,一个个生动案例展现出创新工匠培育模式的显著成效。然而,交流的热潮中也夹杂着不少现实困境的声音。一些职工坦陈所在企业在工匠人才培育环节存在的短板,相关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层面:
企业培育力度不均。大型企业凭借充足的资金与丰富资源,搭建起完善的培训体系,通过定制化课程、师徒传帮带、内部技能竞赛以及与外部先进企业交流等方式,为技术工人打造了快速成长的通道。而众多中小企业受经营压力与资金限制,仅能提供基础的岗前培训,技术工人缺乏自主学习途径,技能提升艰难,严重制约了工匠人才的培养。比如山西一煤化工公司职工陈大明无奈地说:“我们化工厂一年到头就那么几次简单培训,即便培训也不很走心,都是老师在上边讲、职工在下边听,没有实践培训,技能提升特别慢。”
技术交流壁垒多。部分企业职工反映,缺乏跨企业、跨行业的技术交流平台,使得优秀技术人才难以接触前沿知识、拓展视野,成长空间受限。同时,一些企业出于对核心技术泄露和人才流失的顾虑,过度限制内部技术人才对外交流,形成封闭发展态势。这种情况既阻碍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也让高技能人才难以充分发挥价值,影响了技能比武、人才选拔等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比如一电力公司职工李慧芳抱怨道:“我们公司生怕技术被别人学去,很少让我们出去交流。有次行业内有个特别好的新能源技术研讨会,公司以工作忙为由不让去。现在技术更新这么快,一直闷头干,根本不知道外面的新技术新方法,感觉自己都快落后了。”
工匠评选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现行工匠评选方式过于单一、片面,过度依赖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赛场型”评价手段,将其作为评选工匠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这种方式存在明显局限:一是无法全面衡量工匠价值。技术比武往往侧重于特定、标准化操作的熟练度和速度,难以有效评估工匠在解决复杂现场问题、创新工艺、传承带徒、质量把控、成本节约、安全守护等更能体现工匠精神和综合价值的核心能力。二是忽视日常表现与长期贡献。将评选等同于“一赛定终身”,忽略了工匠在日常生产实践中的持续稳定性、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对团队提升的贡献以及长期积累的经验智慧。三是出现“应试型”工匠。单一竞赛导向可能诱发员工专攻比赛项目,忽视实际岗位所需的综合技能和持续改进,形成“为赛而练,赛完复原”的现象,与工匠培育的长期目标背道而驰。
激励机制亟待完善。一些企业工匠人才培育激励政策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资源大多向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及大师工作室倾斜,众多学历不高但技术娴熟的一线基层工人被排除在政策扶持范围外。这些基层工人在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认可,工作积极性受挫,极大影响了他们参与工匠培育的热情与动力。一石油公司采油工王强感慨说:“我在海上平台干了十几年,技术也不差,可那些激励政策都是针对学历高、挂着各种头衔的人。我们累死累活,除了工资啥奖励都没有,时间长了,都没动力去学新东西、提升技能了。”
职工认知偏差凸显。许多企业面临“企业热、员工冷”的困境。即便企业在工匠人才培育上投入大量精力,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员工关怀,但部分产业工人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对自身职业发展缺乏清晰认知和长远目标,加之部分企业未建立清晰的技能晋升通道,导致员工对学技能能否带来实际回报产生怀疑。他们把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当作形式主义,参与积极性低,培训转化率差,导致企业投入的培训资源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提升,成为工匠人才培育工作的一大阻碍。
工匠人才培育是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有效的培育方法能够为企业输送更多符合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在智能化转型加速推进的新时代背景下,智能工匠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经过深入讨论,大家形成以下共识:​
优化培训体系,推动“智能+技能”的双轨培育。企业应根据员工特点定制培训计划,尤其将智能化技术融入传统技能培养。比如徐工集团推行的“阶梯式成长计划”以分层培育为核心,构建起覆盖新员工、技术骨干、专家人才的全周期培养体系。该计划将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入传统技能培训链条:新手阶段设置智能装备基础操作模块,通过“理论+虚拟仿真”教学让员工掌握数字化工具使用规范;进阶层依托智能产线开展“项目制”实训,在工程机械智能化改造、智能生产流程优化等实战中提升应用能力;专家层则聚焦工业互联网、智能诊断等前沿领域,通过牵头智能技改项目推动技术创新。配套建立“技能等级认证+职业发展通道”双驱动机制,员工每跨越一个阶梯均可获得智能技术专项认证,形成“学习—实践—认证—晋升”的闭环培养模式,系统性提升员工“智能+技能”复合素养。
创新激励模式,构建“技能—贡献—回报”闭环。企业需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打破学历、职称限制,以实际贡献为考核核心。例如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上湾煤矿推行“井下技能星级评定”。在该机制下,2名仅有大专学历的矿工,凭借解决了一项关键的智能化改造技术难题——成功调试优化了采煤机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故障实时数据采集与自动预警功能。他们的技能价值与重大贡献得到直接认可,被破格晋升至更高的技术序列岗位。这类案例有力证明:当一线工人的技能价值能切实转化为物质奖励和职业发展时,基层员工的创新活力与参与工匠人才培育的动力将被激发出来。
打通技术交流壁垒,规范交流机制。企业可以通过搭建跨部门交流平台和制定标准化流程来实现技能交流:一方面,建立定期技术研讨会和线上知识库等共享渠道,确保技术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各个部门。另一方面,制定明确的技术问题提报、经验分享和协同攻关流程,把分散在个人手中的经验转化为系统的组织知识。这种机制能带来两大好处:一是加快技术问题的解决速度;二是将个人经验升华为团队能力。最终形成“知识共享—协同优化—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为技术人才培养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让技术交流从零散自发变为规范有序的组织行为,进而把这些做法制度化、常态化。
健全工匠评选机制,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想要彻底改变“赛场型”模式,评价体系应拓展维度,除标准化操作外,重点纳入解决复杂现场难题、工艺创新、质量提升、成本节约、安全保障、带徒传承等体现工匠精神与综合价值的关键能力指标;强化过程评价,建立“工匠成长档案”,实施动态积分管理,量化记录员工在日常生产中的技术攻关、持续改进、经验传授等长期贡献;设立多赛道通道,根据工匠特长设立不同发展路径,如创新工匠、质量工匠、安全工匠等,鼓励员工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这能有效避免“应试型”导向和“一赛定终身”的弊端,确保评选结果真实反映工匠的全面能力和持续价值,真正实现“以评促育”。
纠正职工认知偏差,以成长案例激发内驱力。企业需建立“工匠成长可视化路径”,通过宣讲、师徒结对等方式展示技能提升通道。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精心制作《工匠成长图谱》,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将技能提升通道完整呈现。在新员工培训中,通过宣讲、师徒结对等方式,让员工能直观看到从初入职场到成长为工匠的具体路线,了解每一步所需的技能与努力。这一举措成效显著,新员工培训参与度提升60% 。当员工清晰认知“技能—贡献—回报”的闭环,参与工匠培育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成长内驱力得到显著增强。
工者匠心,如精金百炼而志愈坚;匠者神工,似春水奔涌而新不竭。工匠人才培育绝非一隅之功,而是需要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力的系统工程。当智能与技能双轨并驱,当激励与成长环环相扣,万千产业工人必能在技能成才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他们会像熟练操控设备那样打磨技艺,也会如攻克技术难题般勇于创新,用一身本领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为制造业升级贡献力量。《工匠人才培育实施办法》已为工匠人才培育指明方向,只要企业与职工携手同心、扎实实践,定能让更多工匠人才脱颖而出,以实实在在的技能和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1.png
图1:齐鲁石化开展检修现场“微课堂”让员工熟知停开工技术方案 王敬华/摄
2.png
图2:齐鲁石化安全环保专业人员深入检修现场讲解环保注意事项 王敬华/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