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精准滴灌+以赛促练+创新赋能 “三维培育”锻造技能匠才(图2幅) ◎张汇理 杨晓东 任文盼 7月骄阳似火,却挡不住“最强操作”竞技的热情。在胜利油田石油开发中心二季度星级班站“最强操作”实训场上,米世超俯身观察着选手拆装井口阀门,手中的评分表详细记录着每个操作细节的优点与不足。这位曾代表中心在胜利油田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并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采油工竞赛中斩获铜牌的青年技师,如今已成为中心工匠人才培养的“导师中坚”。 米世超的成长轨迹,正是石油开发中心深耕技能匠才培育,推动人才从“跟跑”到“领跑”进阶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中心以“精准滴灌+以赛促练+创新赋能”三维工匠培养体系为抓手,打造了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双导师制”:助力技能人才快速成长 2018年,米世超在富1斜6井的驻井经历成为他技能生涯的重要转折点。面对这口自喷井,他主动请缨驻守,每小时记录一次压力数据,用矿泉水瓶改造润滑装置,最终将原本2周更换一次的盘根延长至4个月。同年,胜裕采油管理区推荐他参加中心技术比赛,开启了他的技能竞赛之路。 为加速人才成长,石油开发中心创新实施“双导师制”,让米世超同时拜全国技术能手孟向明和胜利油田技能大师程卫星为师。一位专注现场难题攻关,一位精于标准化操作与竞赛指导。在两位导师的悉心培养下,米世超迅速成长为技能骨干,并为中心争得多项荣誉。如今,他作为主任技师,不仅承担业务指导和竞赛培训,还参与技改创新、挖潜攻关等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匠型人才。 像米世超这样的工匠人才并非个例。中心通过“进阶雷达图”为不同层级的技能人员定制成长路径,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从一线操作人员到新入职大学生,均有对应的培养方案。数据显示,中心高级技师认定通过率达90%,较同期增长7个百分点,居胜利油田前列。 “最强操作”竞赛:锻造实战能力 2025年,石油开发中心联合制发《“最强操作”全员素能提升岗位练兵大纲》,构建起系统化的竞赛培养体系。新入职大学生崔颢便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 崔颢是胜海采油管理区采油二站站长,2023年毕业后,他希望通过竞赛快速提升岗位胜任能力。管理区依托中心首席技师刘晓明的资源优势,为他量身定制“理论+仿真+实操”套餐——白天学习智能注采系统,晚上模拟油藏工况异常处置,脱产强化20余项基本功操作。同时,他加入“每周1个训练项点、每周1场测验、每月末位淘汰”的竞赛团队,在高压环境下迅速成长。2025年一季度,他带领班站逆袭摘得中心“星级班站”称号,展现了“以赛促练”的显著成效。 目前,中心已形成“晨读理论、午练实操、夜研案例”的常态化训练模式。在近年的油田职业技能竞赛中,中心累计获得“三金四银一铜”,并分获团体第一、第二的佳绩,实现了成立20年来的历史性突破。 创新工作室:工匠成长的练兵场 工匠人才的成长沃土,离不开创新平台的滋养。走进中心技师协会的“创新工作室”,管线结垢、注水泵能效偏低等生产难题旁,贴有创新团队认领人的照片。 首席技师王传新牵头组建创新联盟,联合信息、集输、安全防控等专业人才,半年内成功攻克“注采输系统降回压”“PCS智能报警减量”等难题,为中心创效显著。目前,中心5个创新工作室均达油田级水平,技师协会和创新联盟近200名成员每季度深入现场问需解难,年均产出成果40余项,带动127名员工成长为“创新达人”。 近3年,中心通过“揭榜挂帅”“创新论坛”等形式推广成果20余项,累计创效2200万元,个人最高可获3万元特殊贡献奖。这一机制不仅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更推动了技能人才向“技术+创新”复合型人才转变。 从米世超的“铜牌之路”到崔颢的逆袭成长,从“双导师制”的精准培养到“最强操作”的竞技锤炼,石油开发中心正以系统化、实战化的工匠人才培养模式,书写着技能匠才的进阶传奇。截至目前,中心已培育齐鲁首席技师1人、胜利工匠2人、油田技能大奖1人,创新成果获油田为民创新奖(成果类)一等奖。11名主任技师、23名责任技师覆盖所有管理区,形成了一支“懂技术、善创新、遵规程、保安全”的实战型工匠队伍。 图1:胜利石油开发中心开展季度星级班站评选 图2:胜利石油开发中心开展现场技术创新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