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专家视点】 作者:王刘安(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应用研究在将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基础研究薄弱、核心科学问题未解决等原因,目前我国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应用研究领域面临着“卡脖子”难题。要打破这些瓶颈,需要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 青年科研人员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敏锐干练,是勇闯未知领域的生力军。但在现实中,他们却面临评价体系单一、资源保障不足、职业成长受限等困境。比如,一些考核导向过度强调论文数量、“帽子”头衔,导致青年科研人员在选择研究方向时会产生急功近利倾向,不敢涉足高风险的原创课题;部分科研项目组织形式零散,青年科研骨干缺乏在重大任务中“挑大梁”的机会;经费支持和生活保障不够稳定,繁杂的非科研事务挤占精力,也是影响青年科研人员持续钻研的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以为,要充分释放青年科技人才的潜力,就必须立足以上痛点难点,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制度改革: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创新协同攻关的组织模式、完善稳定的支持保障机制、畅通公平的成长通道,进一步增强和激发青年勇闯科研“无人区”的信心与动力。 深化科研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用好创新“指挥棒”。科研评价如同科技创新的“方向盘”,直接牵引青年科研人员的时间分配与课题选择。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沿用的“一把尺子”模式,导致“追热点赶时髦”比“坐冷板凳”更易成功,青年人才难以心无旁骛地攻克原始创新难题。要破解此困境,首要任务应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化、社会服务等区分赛道、区别评价。基础研究重理论原创与学术引领,应用研究重技术突破与转化绩效,技术服务重工程实施与经济贡献,因此,考核周期应尊重不同赛道的规律,既要允许“慢工出细活”,也要容忍阶段性失败。与此同时,要持续破除顽疾,推行代表作制度,把“解决了什么真问题”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当前,国家科学基金已率先将青年项目细分为A、B类,多地在职称评审中增加专利、咨询报告、工程应用权重;江苏、四川等省开始实行“分类赛马”,高校也以此为契机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序列分轨评价。随着“破四唯”与“立新标”协同推进,青年科研人员将不再被短期指标裹挟,而能安心深耕“无人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变革科研组织方式,汇聚跨界协同“作战群”。重大“卡脖子”难题往往横跨多学科、多领域,单兵作战难以奏效;而传统学科壁垒、院系边界等客观因素又导致科研资源碎片化、科研效率大打折扣。要破解这些难题,应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推动高校、院所、企业共同组建跨学科大团队。一方面,可以实施“揭榜挂帅”,公开发布任务清单,让最能“打仗”的团队尤其是青年团队获得上阵机会,为青年挑大梁“开正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产学研用联合体和交叉研究中心,实行“混编混岗”与任务图谱管理,共享实验设施与数据。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密集落地,一批“材料+AI”“生物+芯片”协同团队两年内就打通了关键工艺,可充分证明“大兵团作战”的威力。通过组织模式革新,青年科研骨干既能在国家任务中历练成长,也能通过“多元碰撞”催生颠覆性创见,为原始创新插上跨界翅膀。 完善支持保障体系,铺设潜心攻关“安全垫”。探索“无人区”常常伴随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因此,拥有稳定而宽松的科研生态,是青年科研人员敢闯敢试的前提。首先,基本科研业务费应拿出更大比例定向支持青年科研人员自由选题,并出台政策保障,允许其调整方向、容忍试错。其次,应健全薪酬、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机制,落实学术休假和心理关怀,真正解除青年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应全面推进“减负行动”,坚决清理重复的报表检查,确保一线科研人员专注于学术研究。近来,深圳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平台实行PI制和经费包干,青年团队自主权大、效率高,已产出多项国际首创成果。这些好做法都值得延续和推广。支持体系进一步扎牢后,青年科研人员“敢探索、坐得住、干得成”才能成为现实。 畅通职业成长通道,激活人才队伍“活水泉”。若青年科研人员长期晋升路径狭窄、话语权受限,再多热情也难免会被消磨。国家和地方应持续扩容青年拔尖计划、青年英才计划,降低头衔门槛,实现梯度培养、接力扶持;科技项目评审组、学术组织理事会应提高青年专家比例,让青年在重要岗位说得上话、担得起责。实践表明,在代表作评价和绿色晋升通道下,一些“85后”科研骨干已接连被破格提拔为课题组长、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等。随着成长快车道全面贯通,青年科研人才必将竞相涌现、后浪奔腾,为原始创新提供持续的人才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5日 13版)
|